【憶山師名家】劉質平:江南初奏雅 齊魯覓知音
作者:陳欣 王任 發表日期:2021年01月22日 17:15 點擊:[]
劉質平(1894—1978),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藝術大師李叔同先生的高足之一,我國現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山師音樂學科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秉承恩師的教誨,終生從事藝術教育。劉質平創作了諸多音樂曲譜,并出版有《唱歌教本》《彈琴教本》《樂理教本》《開明音樂教程》等著作,后又編寫了《歌曲作法》《小學歌曲教材集》《中學歌曲教材集》《實用和聲教材》《對位法》等教材,并積極投身于民族民間歌曲的搜集整理。
海寧之子:音樂具夙睿
劉質平,原名劉毅,字季武,1894年生于浙江海寧州城鹽官雙仁巷。劉質平祖籍浙江黃巖,世代務農,家境清貧,他7歲時父親病逝,與母親相依為命。他起初就讀于前身為清代安瀾書院的海寧縣立安瀾小學堂。1912年,劉質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后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該校是中國建校最早的師范學校之一,一度名家云集,李叔同、魯迅、夏丏尊、姜丹書、馬敘倫等都曾在校任教,著名人士沈鈞儒、經亨頤曾任校長。
1912年10月,李叔同應聘為該校藝術教員,開設樂歌課、美術史課。李叔同對劉質平的藝術才能與為人品格至為贊賞,遂精心培養。除在課堂授以音樂、美術知識外,李叔同每周還于課外單獨輔導他和聲學及作曲法兩次,同時還介紹美籍教授鮑乃德教其鋼琴,從而大大激發劉質平研究音樂的志趣,由此奠定了其終生從事音樂教育的基礎。
1916年,劉質平自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為圖深造,他留學日本,考入當時的日本最高音樂學府——東京音樂學校,專修音樂理論與鋼琴,并在課余研究藝術教育。1918年,李叔同落發為僧,成為弘一法師。是年夏,劉質平自日本返回國內,自此將畢生精力獻之于中國的音樂藝術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未為間斷。
歸國之初,經李叔同舉薦,劉質平到上海城東女子學校藝術科任教,并任主任3年。雖然辦學條件簡陋,規模不大,人數甚少,成績也不顯著,但這所民辦女學能把藝術課作為專修科目的做法本身,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不無探索性的積極意義。早在1912年,李叔同就曾在此校進行過傳授文學與音樂的探索,劉質平則是后來繼續從事這一探索的先驅者之一。然而,劉質平對這種探索并不滿足,在研究如何發展中國藝術教育這個問題上,他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抱負。他與吳夢非、豐子愷逐漸醞釀并商定創建一所專門培養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師的藝術專修學校。1919年秋,這所學校在上海正式成立,初名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后改稱上海藝術師范學校。該校設有高等師范、普通師范兩科,吳夢非任校長,劉質平負責教務。他們把這所學校辦得頗具特色,只是由于辦學經費不足,僅靠學生學雜費實難以維持,苦苦撐持至1924年終于將該校停辦。而在這短短數年間,該校培養出的藝術教師近千人。早期的一批音樂教師,如邱望湘、陳嘯空、錢君匋、沈秉廉等都是該校首屆畢業生,他們在校時不僅得到劉質平在音樂知識技能方面的傳授,而且受到其熱愛藝術教育之精神的感染。這里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在藝術教育事業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21年秋至1931年夏,劉質平應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校長劉海粟之聘,到該校高師科圖畫音樂組兼授音樂課,任音樂組主任,并兼任圖畫組西洋畫主科主任。在劉質平的倡議下,1925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始設音樂系,劉質平任系主任。由于業績卓著,他后來被譽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音樂系的奠基人。
1928年8月,劉質平開始擔任新華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1931年秋,劉質平又與徐朗西、汪亞塵等在上海創立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及附屬藝術師范學校,并任藝術教育系主任。1937年秋,抗戰事起,校舍被日寇炮火所焚,他們苦心經營的成果又毀于一旦。劉質平自1918年歸國至1937年,除了創辦上述幾所藝術學校并親自任教外,還同時兼任了其他許多學校的音樂課。據不完全統計,他兼課的學校有10余所之多。有時,他同時在滬、寧、甬三地的學校兼課,每周授課課時長達40小時,途中往返均夜宿車船之上,十分勞累。劉質平為音樂教育所付出的精力之大,堪為后人贊佩。
在此期間,劉質平還參與了許多有關藝術教育的社會活動,如:劉質平與吳夢非、姜丹書、歐陽予倩等發起成立中華美育會,并任會刊《美育》雜志的音樂編輯主任,還發表了多篇有關音樂教育的論文;多次舉辦暑期藝術學校,提高在職中小學音樂教師水平;應湖南省暑期學校之聘去長沙進行音樂講學活動等等。劉質平在留學歸國之后,在學校授課之余,還進行了諸多歌曲曲譜的創作,如:1919年為《國恥歌》譜曲;1920年為《不倒翁》譜曲;1931年為弘一法師所作《清涼歌集·觀心》譜曲;1933年為《游春》譜曲;1937年發表歌曲《中華》;1945年創作《溫州師范學校校歌》。
劉質平編著《開明音樂教程》
劉質平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經驗總結、教材編寫和藝術傳播,在音樂教育著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23年,劉質平編著的《唱歌教本(一)》《師范講習科彈琴教本(第一集)》《師范講習科樂理教本(第一集)》,由泰東書局出版,還出版了《高級中學師范用唱歌教本》。1924年,《初高中學師范應用藝術科教本》由亞東圖書館出版。1926年,《中等音樂理論教科書(第一集)》由泰東書局出版。1929年,劉質平編寫的《高中唱歌教本》《初中唱歌教本》《師范彈琴教本》《師范唱歌教本》《師范樂理教本》等音樂教材出版。1933年,劉質平承擔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學生文庫(第一集)》中的兒童讀物《甜歌77曲》的校訂工作。1934年,劉質平編的《中學音樂教程》 由開明書店出版。1935年,與潘伯英、徐希一合編的《開明唱歌教材》(共四冊) 由開明書店出版。1934年,劉質平編《開明音樂教程》(一、二冊)由開明書店出版。 1936年,《清涼歌集》由開明書店出版。1937年,編寫的《初中簡師適用開明音樂教本》《開明唱歌教本》出版。1939年,《開明音樂教本(第一冊)》出版。1943年至1945年,自編油印《小歌曲伴奏集》《小學唱歌教材伴奏集》《彈琴基本練習》《風琴練習曲》《進行曲選》《舞蹈曲選》等教材。
1937年夏,劉質平的學生唐學詠在浙江籌辦了杭州音樂館,特邀他到校主持教務,并計劃聘請多位國內外音樂名家,以期實現其辦學宏愿。可惜的是,建校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音樂館便夭折了。那時,劉質平避難浙東,依然繼續其音樂教育工作,曾先后在溫州師范學校、金華師范學校、金華中學等校任音樂教師。1946年春,他又被聘為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兼理論作曲教授。
音樂課程:妙曲心底生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北洋政府曾于1922年頒行過一種“新學制”,亦稱“壬戌學制”(或“六三三學制”)。隨著新學制的貫徹,各種課程均需制定課程標準綱要。劉質平是當時參加音樂科課程標準綱要草擬工作的主要人員之一。
1923年初,他受中華教育改進社音樂教育委員會之托,負責起草小學、初中、高中、簡易師范、師范、專修等6種音樂科課程標準綱要。劉質平曾發表《致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討論中小學音樂科課程綱要意見書》一文(以下簡稱《意見書》),對其他綱要中一些不合理現象加以剖析,以提醒起草委員會委員們審核綱要時予以參考和注意。《意見書》既反映出劉質平對音樂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也體現出他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情況的洞悉。他在文中寫道:“照教育原理,中、小學課程應當銜接……而新學制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不獨不能銜接,且小學的課程,有高出于初中的地方?!币虼撕粲踉趯彶橹袑Υ爽F象要“詳加研究”?!兑庖姇愤€就中小學音樂教學由于對象不同,目的要求也應隨之而異的理由做了合乎情理的闡述。他認為小學音樂課的目的是“發展兒童活潑天性、涵養和愛的感情”,對音樂課的要求則應該“根據兒童的知識、思想和能力的標準”做到“教育的分量重,技能的分量輕”;而初中音樂課的目的是“一方面涵養美的感情和融和的精神,一方面養成識譜和唱歌的能力”,故而“教育和技能兩方面是并重的”?!盁o一定的標準,不能施適當的教育;無良好的教材,不能達教學的目的?!边@是劉質平通過《意見書》反映出的又一有識之見。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這位音樂教育家對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學水平的殷切期望和執著追求。
劉質平譜曲作品
劉質平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視和責任感,還體現在其他許多方面。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政局動蕩,音樂界呈現一片蕭條景象。劉質平憂心忡忡,曾專門為此前往寺廟,晉謁弘一法師,懇請他為學生寫歌。劉質平為了使學生用上有理想的歌曲教材而進行的不懈努力,使人不難看到他對音樂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受李叔同的影響,劉質平在課堂教學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識,他常常在課前課后做大量案頭工作,甚至親自刻印、裝訂油印講義,把豐富的教學資料送到學生手中。
劉質平像他的老師李叔同一樣,雖然曾留學外國,接受過大量西歐音樂文化教育,但對中國固有的音樂文化傳統十分重視。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已開始對傳統戲曲及民族樂器產生了興趣。劉質平在此期間不僅跟戲劇名家學唱京劇、昆曲,而且隨文場樂師習奏多種民族樂器,同時記錄整理有關唱腔、曲牌,從中領略精華。所有這些都使他在后來的教學中,一直把民族傳統音樂放在十分重要位置上。他在課堂上常說的“熟唱民歌三千首,妙曲自會心底生”這一精辟見解,曾給他的學生們以積極的啟迪和深遠的影響。
情深“父子”:李叔同與劉質平
李叔同,被尊稱為“弘一法師”,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藝術大師、律宗大師,他在音樂、繪畫、書法、戲劇、宗教、藝術教育等領域都具有深厚的造詣和重要的貢獻,并多開時代風氣之先。劉質平與李叔同之間的情誼至深且厚,他曾說的“先師與余,名為師生,情深父子”至為恰切中肯。
1912年,李叔同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不久,即垂青于劉質平這樣一位來自農村的青年,不是沒有緣由的。據劉質平回憶:“民元冬季,天大雪,積尺許。余適首作一曲,就正于師。經師細閱一過,若有所思,注視余久。余愧恧,幾置身無地。師忽對余言:‘今晚八時十五分,赴音樂教室,有話講?!辔ㄎǘ?。屆時前往,風狂雪大,教室走廊已有足跡,似有人先余而至,但教室門閉,聲息全無。余鵠立廊下,約十余分鐘。室內電燈忽亮,門啟師出,手持一表,言:‘時間無誤,如汝嘗風雪之味久矣,可去也!’余當時不知所以,但知從此師生之情義日深?!边@是老師蓄意向學生的試探,在這初次的接觸中,劉質平篤實敦厚的品格和認真求知的精神已被李叔同所洞察,在日后的教學和長期交往中,李叔同更證實了自己對劉質平為人品格的判斷之準確。
劉質平家境貧寒,赴日留學主要是依靠李叔同資助。他學有所成,更是離不開李叔同的諄諄教誨。李叔同出家后,其生活費用又多由劉質平照顧、供給,這種師生關系,令人羨慕。
劉質平中年肖像照片
出于對師長的崇敬,劉質平把李叔同所有來函、墨寶妥為收藏,如此30余年,竟積累精品盈千。劉質平自保存大師遺墨至病逝的60余年中,雖歷經動亂與貧困,但他從未與遺墨分離,也從未產生過出賣墨寶的念頭??箲鹌陂g,他家一切財物均毀于日寇炮火,而李叔同的書法精品他卻始終隨身攜帶,無一缺損??箲饎倮?,曾有人企圖以360兩黃金的巨款,購買李叔同的墨寶《佛說阿彌陀佛經》16幅并運往國外,當時劉質平全家生活窘困,但他還是毅然拒絕了這次足以讓他“發財”的機會。后來在回憶此事時,他說:“我受先師幾十年藝術教育的深恩,意志堅定,認識清楚,應取的分文必取,不應得的巨萬不收。寧愿窮死、餓死,不愿做我國藝術界一個敗類?!?/p>
齊魯覓知音:教研相長
1951年1月,劉質平來山東師范學院藝術系音樂專修科任教授。時值該專業興辦之初,一切均有待于從頭建設,他憑借以往的辦學經驗,為山東師范學院音樂教育的初創和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后人評價他的生平貢獻主要有二:一是一生孜孜不倦地從事教學、教研工作;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奮力保護他的老師李叔同的墨寶。劉質平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后歷任多所學校教師職務,可以說,他一生的職業生涯都沒有離開過藝術教育事業。
1952年劉質平與山東師范學院音樂專業畢業生合影
劉質平來到山東師范學院,任藝術系音樂專修科教授兼主任,面對一個初建的高等教學機構,他承擔的是教學管理、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等任務。能夠迅速在一所新的高等學校中擔任要職,與他多年的學問積累密不可分。但是,在山東師范學院的工作對劉質平來說又是全新的。他之前供職的學校和創辦的學校多為中等師范學校,而藝術教育畢竟屬于“副課”。在山東師范學院的藝術專修科,藝術教育是名副其實的“正課”,再加上從中等師范學校到高等師范學校辦學層次的跨越,這些都要求他在教學方法、教材、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
劉質平在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和教學課程論等方面,有自己的遠見卓識和獨到方法。他曾多次擔任中等師范學校的教務主任,負責教學管理。在教學體制方面,他曾發表《我國音樂教授的缺點》《予對于吾國現有唱歌書之意見》等文章,指出學校音樂教育存在的“教材不好”“教授方法不對”兩大缺陷。在課程設置方面,他曾提出不能全盤照抄西方課程設置形式,而是要加入中國聲樂、器樂和中國音樂理論課程,認為應該在學習西方音樂的同時,把國樂搬到世界的舞臺上。他自己在教學上,注重“示范”,發明了便于記憶的五線譜識譜方法,教鋼琴時常以自己的示范帶動學生的情緒。
有了這些教學管理經驗和教學實踐的基礎,劉質平在音樂教育方面從中等師范學生到中等師范教師、??平處?,逐步完成了音樂教育理念的提升。來到山東師范學院時,劉質平57歲,他的音樂教育思想已經非常成熟,教育管理經驗和教學方法都已爐火純青。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學術水平以及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他在山東省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新成立的山東省音樂工作者協會第一副主席。在山東師范學院音樂教育的規劃中,他的許多建議也被采納。應該說,正是有像劉質平這樣國內一流的教授們從事教學打下的堅實基礎以及后來者的持續努力,山師音樂學科才能在全省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甚至在全國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劉質平提倡民族音樂與專業音樂并重。他認為學生不應一味地“崇洋”,規定學生在學習西方樂器如鋼琴、風琴、手風琴、小提琴的同時,必須選修民族樂器作為第二樂器。他曾與重視民族音樂理論的劉樂夫、李華萱、徐希一等教師一起,帶領學生到曲阜孔廟實地參觀編鐘、編磬、塤、琴、瑟等古樂器,聆聽“大成樂曲”。目的是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有豐富的音樂資源,我們不能只知道西方的音樂,更不能以西方音樂替代國樂。
劉質平的教學精神飽滿、妙趣橫生、儀式感強,學生曾回憶他上課時的情形:“他穿著布衣布衫,提著一只簡單的粗布包,花白的頭發,目光炯炯,風塵仆仆地來到教室,我們起來迎接時,他總是先向我們問好后,才開始口若懸河地講課?!眲①|平對課堂十分珍視,他認為“教師講課的準確與謬誤,是關系到幾代人的大事,絕不能誤人子弟。教師講臺上的一句廢話,往往會浪費掉學生幾十分鐘的寶貴時間,因而萬萬不可信口開河”。
在教學方法上,他注重寓教于樂,用各種有趣的形式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他曾主持舉辦民族音樂的背唱比賽,讓學生競相學習民族音樂,從中認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領略民族音樂的魅力。他經常鼓勵學生到民間追尋“鄉音”,讓學生利用假期到西市場、大觀園、桿石橋等地的曲藝場所聆聽琴書、大鼓、墜子等曲藝,甚至讓學生記錄集市中打鑼賣糖的、磨剪刀的、修理雨傘的等商販的叫賣聲調以及流浪藝人哼唱的小曲。據20世紀50年代山東師范學院藝術專修科的學生回憶,有的學生為了記錄的鄉音不與別人重復,還特意跑到千佛山后面的村莊,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邊紡棉花邊哼唱著小曲哄孩子睡覺,然后記下紡車聲、搖籃曲的多聲部混響。劉質平給這份作業批了優等,還批注了“不同凡響”4個大字。他還經常把自己留日期間的經歷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們克服困難、對學業樹立信心。
劉質平晚年編印的教材和整理的民歌資料
當時高等師范學院的音樂教材非常少見,劉質平從山東師范學院音樂專業學生實際出發,編寫了《實用和聲教材》(上、下冊)、《歌曲作法》(一、二卷)、《小學歌曲教材集》(上、下冊)、《中學歌曲教材集》(共三冊)。這些音樂教材不僅滿足了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的學習要求,還與中小學教育結合,使師范類學生在教育實踐方面有了參照。
課堂之外,挖掘民族音樂成為劉質平后半生的重要目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廢寢忘食地摘抄、比較、剪輯音樂書籍和音樂刊物,整理全國各地的民歌,完成多冊《中國民歌選集》,成了一部“中國民歌總匯”,其中包括《探親家》《盧溝問答》《賣扁食》等歌曲。
1957年開始,劉質平遭受一系列政治風雨。在此期間,他搜集整理大量民間音樂資料,裝訂成冊,并且苦心孤詣地堅持把李叔同的墨寶完整保存下來。
1971年初夏,組織同意劉質平退休。1972年1月,78歲的劉質平回到了闊別20年的上海。1978年5月,劉質平在山東的學生孫繼南到上海拜訪老師,見到劉質平一家人居住在10多平米的亭子間里,萬分感慨,當即落淚,隨即四處奔走、歷經周折,終于根據政策為劉質平爭取到了一套住房。1978年6月底,劉質平搬進了新房子中。1978年10月24日,劉質平病逝于上海,享年84歲。
1980年,李叔同誕生百周年書畫金石音樂展在北京舉行,所有展品均為劉質平生前所收藏的大師遺墨。1995年,弘一大師遺墨真跡文物赴臺北展出,轟動寶島。2000年11月,在劉質平辭世20多年后,其子劉雪陽遵照父親遺愿,無償捐贈珍藏的李叔同159件墨寶。2004年,在浙江平湖建成的李叔同紀念館永久保存了李叔同的墨寶,其中包括諸多書法精品,還有李叔同與劉質平27年間往來的百多通信札。2010年,弘一大師書法精品展在劉質平的家鄉海寧舉行。2014年,《李叔同致劉質平書信集》出版,收錄書信影印墨跡及釋文92封。2018年,《劉質平傳》出版……劉質平似乎并未遠逝,他的貢獻與精神,似乎不是越來越遠地離去,而是越來越近地回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