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發我校商志曉教授理論文章

    作者:黨委宣傳部 發表日期:2020年08月10日 08:47  點擊:[]

    8月10日,學習時報刊發我校商志曉教授理論文章《思想的創造品質》。原文如下:

    思想具有的品質,可以舉列很多,如求真、達善、致美,如辯證、理性、能動,如公道、高貴、自由,等等。這諸多品質特征,無疑是思想應當具有的,是思想之為思想的必要配置;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們并非思想獨有,不是思想能夠獨享的。因為在精神世界和認識領域內,與思想處在同等程度或相近層級上的概念及表達,如理念、原理、論述、理論、學說等,即便相互之間存在些微差別,卻大多可以用類似的特征去言說,所不同的,只有聯系緊密或貼切程度的高低而已。故而,我們論及思想的品質,斷不可把美好的品質都歸其一尊,唯有選擇關聯程度較高、最能反映其內在本性的方面,作為思想的重要品質來述說。在細致比較和認真鑒別中,我們可以確認,“創造”之于思想,具有較高的標示性與鑒識度;在思想的諸多品質中,“創造”頗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創造,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在很長時期內,主要被視為一種超自然力量,被看作是上帝、神靈的一種能力。只是到近代之后,“創造”才被運用于人的活動,并視為人區別于動物的一種本質特征。恩格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眲撛焓侨说膭撛?,人通過生產勞動與實踐活動既創造了社會,也創造了自己?!吧a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馬克思語)。以普遍已有的基本共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創造是從無到有、從非存在到存在的過程,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自主行為,是主觀意志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的活動。

    在堅守辯證唯物主義“存在”本原、“物質”基礎、“實踐”首要的前提下,單就創造的啟始、動能、運行來分析,應當說,創造源自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發端于人的理性思維、特別是能動性理性思維,與人的想象、人的主觀意志不可分割。就與思想的關系看,思想需要創造、離不開創造,思想的意欲指向、能動性與超越性都關聯著創造,創造與思想的內在活力、張弛力度緊密相聯。創造,可謂思想的品質象征、思想的品質凝結,是思想品質中的核心要素,是在品質層面對思想作出的本質規定。

    對此,我們以“思想”與“理論”為例,就其概念內涵作一比較辨識,會進一步拉近思想與創造的關系。一般說來,同為理性層面的認識活動,同為精神世界中的高端成果,思想與理論是可以通用的,二者往往互為替代。但這是否意味著二者完全一致呢?不是的。深究起來,它們在內涵意蘊上、在指謂表達上,還是各有傾向、各有重心,有一些區別和差異存在。就與認識對象的關系來看,理論側重于客觀反映,思想則在客觀反映之中更多地被注入主體把握的因素;就表現形式來看,雖然同為概念、判斷、推理構架的邏輯體系,但理論的靜態特征、結構特征稍強,而思想的動態特征、功能特征更顯;就賦予其中的價值追求和主觀意圖來看,理論因偏于對客觀實情的尊從,比之思想尚有不及。如此看來,理論具有客觀把握認識對象的優長,思想則在此基礎上富有更多的超越激情與改造沖動。由此我們可以確認,思想比之理論、比之其他精神活動和認識成果,其創造性更顯豐沛、創造力更為充盈;我們以“創造”標示思想品質,理由也就更加充分,說服力也就更強。

    思想的創造品質,呈現于思想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思想的體系架構之中,深刻影響到思想的發端、進展與完善,極大地促進思想功能的發揮與作用的實現,成為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成為思想不可或缺的根本依賴。

    其一,創造,是思想的內在基因。思想與創造結緣,不是外在的嫁接,而是內在的本性。創造與思想如影相隨,融會貫通,概因創造是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思想軀體中的一種重要機能。創造如同基因,與思想血脈相通。從生物學上講,基因儲存著生命的信息,支持著生命的構造和性能,演繹著生命的繁衍與生物體的生老病死。創造何嘗不是思想的基因呢?以思想軀體中的內在基因看,創造構成思想的底色,是思想底色板上的濃彩重墨;思想要素中不能缺少創造,思想世界中不能沒有創造的顯著位置。假若離開了創造、沒有了創造,思想就降格為照相機中的映像,就失卻了超越的能量和充足的活力,思想也就不成其為思想了。誠如馬克思所說“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一樣,僅有描述,只停留在映像階段,哲學還有什么意義,思想還有什么作為?

    其二,創造,是思想的成長動能。思想有賴于天才的頭腦,但卻不能歸為天才頭腦的靈感頓悟。天才的頭腦基于濃烈的興趣、執著的探索,基于對既有的追問、求新的渴望。這一切,都植根于對現實存在、社會歷史以及世界物質構造的深刻理解,都根源于創新、改造的動能和獲取新知、塑造新貌的追求。思想的成長,由創造給予了巨大動能,猶如燃料、能源、心臟泵出的血液,助力思想步步前行。沒有創造這一動能,思想就會趨向守成、停滯,甚至踏步不前、僵化凝固。從思想的歷史長河看,創造的動能意義更為彰顯。如果愛因斯坦不敢質疑牛頓的時空觀,不能提出并論證新的創見,就沒有相對論的問世。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牛頓:“其實在您的時代,閣下的思想和創造力已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即使在今天,您的諸多創見仍指引著物理學的發展。雖然在我們的追根究底之下,這些觀念必須以其他違反日常經驗的東西來取代。”置于牛頓與愛因斯坦思想遞進的鏈條關系中看,愛因斯坦的這段話,既對牛頓的思想創造予以高度崇敬,又特別強調了創新對于突破牛頓定律的重大作用,強調了創造對于科學發展的非凡貢獻。

    其三,創造,是思想的價值實現。思想不是單純用來欣賞的(盡管有欣賞的價值),發揮應有的效能才是思想著力追求的。思想所發揮的效能,存在于對認識對象的理解與把握中,存在于對現實世界的理想構造中,存在于由觀念模型向存在狀態的轉化求取中。在這樣的過程中,思想的境界得以提升,思想的價值得以實現,思想的作用得以發揮。其間,時時處處可見創造的忙碌身影,時時處處可見創造的操持足跡。固然,思想的價值實現,不完全是在思想領域內自行完成的,可思想自身的創造力和創新意向卻是前提性條件和根本性要素,可謂是思想大腦中的發動“按鈕”,是思想創造“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因為人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恩格斯語)。儒家求“仁”、道家“致虛守靜”、釋家“凈心守志”,中國傳統文化“求諸于內”,向“內”探討事由根源,自有其闡釋“生生之謂易”的道理?!皟取敝杏性矗皟取敝杏懈?,“內”中含有改變現狀的追求,“內”中蘊涵創造創新的激情。思想之“內”的創造,自是不竭動力的支點;思想之“創造”品質,恰是成就期望的支柱。

    作為思想品質的創造,形式多樣,內涵豐實。既有修正創造與顛覆創造的不同,又有形式創造與內容創造的區別,還有科學創造與價值創造的差異,更有精神創造與物質創造的類分。它們互有界別,卻又相互通達,其作用方式多元,實現樣式亦是不拘一格。這意味著,不管借以何種形式,無論側重哪一方面,思想創造是全視域、全方位的,思想創造是生生不息、奔騰不止的。唯其如此,思想才始終鮮活,思想才永葆青春。

    文章鏈接: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0-08/10/nw.D110000xxsb_20200810_1-A2.htm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