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商志曉教授理論文章

    作者:社會科學處 發表日期:2017年06月20日 11:59  點擊:[]

    近日,《新華文摘》2017年第8期“哲學”欄目全文轉載山東師范大學商志曉教授的文章《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哲學審思》。文章原發于2017年1月9日《光明日報》,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階段性成果。文章刊發后,被人民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中國文明網等轉載。原文如下:    

    綿延不絕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積淀傳承中,發揮了無可替代而又令人驚嘆的歷史作用。但自進入近代以來,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會土壤開始發生變化,及至完全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中華傳統文化遂進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運多舛的艱難尷尬境地。其間,無論是推崇厚愛、傳承努力、轉型奮爭,還是貶損否定、恨怨斥責、棄如敝履,都已轉化為當今我們所取態度的經驗借鑒、教訓汲取、啟示依歸。我們要延續中華文化血脈并從歷史傳統中獲取精神養料,唯一的選擇也是正確的態度,就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動因:現實需要與主體使命共同指向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傳承延續內在規律的現代彰顯,是它歷經抗爭磨難之后尋求新的作為的真切呼喚,更是當代中國語境下民族復興偉業對中華傳統文化釋放能量、發揮作用的客觀要求與現實需要,是承載民族復興偉業的執政黨和人民大眾面對歷史文化傳統必然懷有的主體使命和責任擔當。    

    從現實需要看,大到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小到和諧人際關系構建和個人健康成長,都有傳統的因素參與其中,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馬克思所講的舊中國的社會體制猶如“木乃伊”一樣解體了,但其思想文化卻并不隨之消散消失。傳統與現在、未來一脈相承,歷史上已經消亡而未曾流傳下來的東西只能進入到歷史學家的視野,唯有傳承至今并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歷史文化才被稱為傳統而被賦予傳統應有的價值。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文化積淀著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代中國正滿懷信心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其中既包括文化小康、文化現代化的內容,更需要強大文化(包括傳統文化)的力量支撐和精神保障。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又恰是完成古老中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完成近代以來民族獨立、國家強盛的孜孜追求。這就把我們當前的事業與作為源流的歷史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把現實文化建設與傳統文化服務于現實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而說到現實文化建設及其任務要求,我們必須看到,一方面,現實文化建設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持參與,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成分、積極因素吸納其中,使之轉化提升為適應新要求新任務的新內容與新形式;另一方面,我們重視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卻又不能將其奉為圭臬,更不能唯此至大至上至尊。比較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靈魂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建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實文化建設中呈現為“源”與“脈”,卻并非“主導”或“主流”。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華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經濟,乃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據?!?   

    從主體使命看,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率領廣大人民群眾,主動扛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旗,這是合乎歷史必然性的正確選擇。中國歷朝歷代都面對一個如何對待已有文化存在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態度問題,遂有“獨尊儒術”之舉和儒釋道并容之胸襟。近代以來雖有“打倒孔家店”、鏟除一切封建糟粕(凡封建社會產生和流傳下來的)的偏頗過激行為,但那是在社會變革和體制過渡時期,由客觀因素加上認識偏向導致。只有在進入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后,傳統文化才在社會穩定發展環境下愈加呈現其意義,我們黨的傳統文化觀才穩定回歸、日臻完善完備起來。而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建設為關注重點之后,我們也才更有基礎、更有條件、更加從容自信地去思考謀劃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問題,進而提出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目標任務。    

    當代中國需要中華傳統文化,世界文明同樣需要中華傳統文化。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全球文化與世界文明是多樣性的統一。以這樣更為寬闊的視野來看,我們力求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不只是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不只是現實需要與主體使命的共同指向,還有著更加深厚的基礎和更加宏闊的動因,其必要性與必然性愈加清晰顯現。    

    要義:實質內涵與原則遵循亟待厘清

    指明目標方向固然重要,而厘清實質內涵與原則遵循同樣不可或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而言,什么是創造性轉化,什么是創新性發展,二者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我們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才能達到目標?這些基本要義需要搞清楚。只有搞清楚了,我們才能夠真正破題、切題、入題。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個整體,卻又各有側重、各有所指。所謂創造性轉化,是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包括在理念上、內容上、表達上、形式上等各層面。其內涵要求主要有:一是以“現實”為尺度,按照當今時代要求、現實社會標準、當代中國人思維進行轉化;二是以服務于現實為旨歸,力求與現代社會接軌、與民眾需求吻合,達到為今天所用、為現實所用;三是以創造性為特征,即不是簡單搬運移植過來,而必須具有新生新造之韻,體現為新蘊含新樣式。所謂創新性發展,是指中華傳統文化的提升超越,重在闡發立足現實并解決當今時代問題的創新內容。其內涵要求主要有:一是從傳統文化思想基地出發,充分尊重而不是背離傳統文化思維主線和思維特征;二是以回答解決現實問題為旨歸,緊扣時代需求與民眾意愿去創新發展;三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養料,在現實條件下致力于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如此來看,創造性轉化主要是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本身而作出的努力,本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目標是“轉化”,要求是“創造性”,旨歸是“服務”;而創新性發展則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托進行的創新努力,“中華傳統文化”是底色,“發展”是追求,根本特征是“創新”,旨歸不只是“服務”,重在提煉出融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新內容,這些新內容一頭聯結著傳統文化,一頭則進入到了新文化體系之中。    

    實際上,我們說“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多是在一般意義上的一種籠統表達,未曾仔細區分所包含的不同層面和不同階段。細細考究一下,其間至少可分為保存保真、整理挖掘、傳承弘揚、轉化再造、創新發展等幾個由基礎到高端、依次遞進的段落。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大體上應分別對應最后兩個階段。這同時也表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種由此及彼、相互銜接的承接關系,是前后相繼、互為支撐的兩個層次或兩個階段,各有意義、各有作為而又密切相關、不可割裂。如“忠”“孝”等傳統文化范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精神在今天雖然仍有價值,但在表達方式、表現形式、踐行要求、評判標準等方面,都需要結合現實情況進行必要的改造轉化,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發展。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遵循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從多角度予以闡述,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币源藶橹笇?,我們應注意把握這樣幾點。一是充分尊重傳統文化,自覺禮敬民族歷史,實事求是地整理挖掘,“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二是科學辨析精華糟粕,區別優劣得失,既要看歷史作用又要從當下需要分析,以確認哪些應當保留傳承,哪些必須改造調整甚至拋棄。三是立足現實發揮作用,服務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思想文化建設,運用傳統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作繭自縛。四是轉化再造豐富發展,把承繼精神與改造形式有機結合,借鑒吸收有益文化成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五是堅決抵制極端思潮,特別是無視歷史文化傳統的虛無主義和唯傳統至尊的復古主義,還要注意克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主義傾向,防止轉化創新過程中的形式主義等。    

    關鍵:付諸行動與實踐探索最為根本

    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涉及為什么、怎么看,更關乎干什么、怎么做。與認識層面的理解與把握相比較,付諸行動與實踐探索更為關鍵。馬克思講過:“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睂嵺`高于理論,根源于它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無論是創造性轉化還是創新性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要求和實踐行為,需要我們積極進行探索。唯有在付諸行動與實踐探索中,我們才能夠讓傳統文化中的豐富政治智慧,服務于執政黨治國理政實踐;讓傳統文化中的充沛價值理念,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讓傳統文化中的正心修身教益,作用于社會主義新人塑造;讓傳統文化中的完備人際規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讓傳統文化中的厚重文化資源,支撐現代化各項事業發展;讓傳統文化中的深厚民族精神,凝聚中華兒女共襄復興偉業;讓傳統文化中的包容和諧思維,推動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在付諸行動與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要融會貫通,綜合創新,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比如,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實質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關系、歷史作用與現實價值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等。我們還要采取切實可行措施,積極為轉化創新夯實基礎、創造條件。一要提高闡釋研究水平,增進科學認知,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其何為又要知其如何為;二要加強遺產保護運用,延續血脈風骨,使其既有形又有神、形神兼具完整統一;三要強化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養,讓人人都充分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清楚自己從何而來、身在何處;四要加大實踐養成力度,打造體驗平臺,推行經典閱讀、禮儀普及、大眾講座等,做到內容鮮活、形式活潑;五要完善弘揚體制機制,夯實保障條件,把軟保護和硬約束結合起來,使自覺遵守與立法規定相得益彰;六要優化傳承創新環境,營造發展氛圍,多管齊下合力共為,為之注入新動力、展現新景象。立足于此,只要我們加大實踐行動力度,不斷拓寬轉化創新路徑,積極探索轉化創新方式,就一定能邁出新步伐,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就。(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2015YZD17]首席專家)    

    鏈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1/09/nw.D110000gmrb_20170109_2-15.htm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