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刊發我校杜立暉副教授理論文章

    作者: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趙文亮 發表日期:2017年08月30日 17:07  點擊:[]

    8月21日,《光明日報》(14版)刊發我校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杜立暉副教授理論文章《哈佛藏黃冊的重要價值》。文章一經刊發,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國學網、中華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搜狐網、新浪網、東方網等媒體即予以全文轉載,引起較大反響。    

    文章指出,在我國流失海外的大量典籍中,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藏公文紙本《重刊并音連聲韻學集成》等即是其中的精品之一。經過作者幾年的搜集和研究發現,該書紙背有數量多達2000余頁的明代揚州府黃冊,非常罕見。該批黃冊不僅數量眾多,且內容非常豐富,對于明代黃冊制度以及明代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問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一是提供了明代揚州地區科則的具體史料。該批黃冊攢造于嘉靖三十一年和隆慶六年。這一時期南方各地出現了“官民一則起科的改革”,但該批黃冊的記載卻與南方諸地不同,據其所載,此時的揚州府并未出現“官民一則”的現象,但卻存在統一加耗的情況,這為了解明代揚州賦稅征收的實際狀況提供了珍貴史料。二是展現了黃冊中軍戶、匠戶、灶戶等人戶的登記實態。此前已知的傳世黃冊對民戶以外的“人戶”鮮有記載,此種黃冊除登記“軍戶”外,還載有很多“匠戶”“皮匠戶”“木匠戶”“軍鑄匠戶”“軍木匠戶”以及“灶戶”等戶籍的人戶。這對于明代黃冊制度以及軍戶、匠戶、灶戶等戶籍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是無疑的。三是反映了明代土地租佃關系的多樣性。通過該批黃冊發現,明代揚州地區存在“兌佃”等多種形式的土地租佃制,這反映出明代租佃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研究明代租佃關系提供了新資料。    

    杜立暉,目前主要從事唐宋金元出土文獻及中國古代史研究。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資助、特別資助各1項,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2項;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學術著作4部;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等獎項若干項。    

    鏈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8/21/nw.D110000gmrb_20170821_4-14.htm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