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教研究】韓延明: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探要
作者:韓延明 發表日期:2022年09月26日 15:01 點擊:[]
《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9期刊發我校韓延明教授文章《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探要》,原文如下:
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大學,應該是能準確回應時代文化命題、把握質量文化主題、直面教學文化課題的現代化大學。大學質量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的一種“柔性”價值建設與“剛性”制度保障。其核心是通過“質量文化”的“剛柔并濟”,使大學質量文化深入流淌于高校每個充滿生命的血脈和心靈之中,并成為引領大學高質量發展、內外協同創新的戰略行動。因此,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是一條“柔性”價值約束與“剛性”制度保障有機結合、互補共融的新戰略新理念新路向。
一、大學質量文化之要義:意涵與義蘊
(一)意涵:質量與質量文化
質量,《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釋曰:“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生活質量、教學質量、服務質量等。我國自古對產品質量、經營誠信、責任追究、社會評價問題倍加重視。質量是“質”(事物的根本屬性與品質)和“量”(事物的發展水平與增量)的有機統一,具有明確的方向性、目的性、效益性、全局性和社會性。質量問題既關系到民之命脈,也關系到國之興衰。2007年,“質量”作為高頻詞首次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報告。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13次提到“質量”一詞,分布于科學發展觀、小康社會、國民經濟、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以及黨的建設等部分,要求“確保質量和安全”。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宏偉目標。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蔽覈鴩液透魇∈芯O有“政府質量獎”,并逐步將質量融入文化,對促進質量提升和質量賦能、實現從“有質量”到“高質量”的質變、建立中國特色的質量文化體系起了重要的激勵和引領作用。
質量文化(Quality Culture)一詞源于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質量理念、質量目標、質量精神、質量規則、質量形象、質量價值觀以及資質榮譽、售后服務質量等的總和。企業質量文化可分為物質、制度、行為及道德、心理、生態環境等層面,其功能包括哺育、導向、激勵、凝聚、約束、輻射、反饋、進化等方面,是企業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可以增強員工對質量目標與使命的認同感、依存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培育良好的質量觀念、工匠精神、文化賦值和文化自覺。如中國航空航天企業的質量文化,堅守“質量是政治、質量是生命、質量是效益”的質量理念,堅持“嚴、慎、細、實、精”的質量準則,始終追求完美和極致,歷久彌堅地在理念、精神、場域、物態和行為層面構建世界一流的航天質量文化體系,建設“航天強國”,被稱為“質量歸零文化”。此外,華為的質量創新文化、大疆的質量卓越文化、福耀的質量自信文化、海爾的質量管理文化、格力的質量品質文化、浪潮的質量領先文化等,也從多個維度彰顯了新時代我國質量文化的蓬勃興起。
綜上,筆者認為,質量文化并非僅指一個產品、一個企業(行業)或一個群體,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和長期質量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固化的群體質量意識、價值取向、管理理念、技術準則、行為方式、法律條令、道德規范、評價體系、質量心理與質量倫理等的總和,具有一種文化導向、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領作用。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質量文化已成為國家或地區借助于文化力量增強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質量公信力、國際影響力的關鍵一招。
(二)義蘊:大學質量文化
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一種價值建設和文化樣態,大學質量文化是質量文化和大學文化的交叉點、融匯區、結合部,是引領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新銳動力。大學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為重心,以立德樹人為內核,構建以教學質量文化、科研質量文化(創新文化)、社會服務質量文化、學校管理質量文化、高質量的校園文化等為體系的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這是新時代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本質使然、理論應然和現實必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并闡釋了“高校質量文化”這一概念,認為它包括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促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發展兩個維度,即“剛柔并濟”?!皠偂笔侵噶⒂谫|量文化建設高度和教學話語體系向度,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機構、方法、程序等把質量活動加以系統化、標準化及制度化?!叭帷笔侵干钊胩接懘髮W質量文化的內蘊意涵、凸顯特征、教育功能、生存樣態、價值取向、構成要素和建設方略,對教與學、知與行的關系進行塑形與鑄魂,實現高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高度契合。為此,我們要深度問診當下實然狀態中嚴重存在的大學質量文化的弱化態勢、認知偏差和實踐缺位,積極建設質感厚重、充滿生命活力、發展潛力和精神偉力的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以此涵養、優化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鑄就與大學質量文化相吻合的教學信念、教學風尚、教學品格、教學質性、教學生命和教學氣象。
我國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其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由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由外延式發展到內涵式發展再到高質量發展,由常規性大學建設到高水平大學建設再到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由重視物質文化到重視精神文化再到重視質量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百|量文化”高調進入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視野,教育主管部門也將“選樹質量文化示范?!绷腥胫匾ぷ魅粘?,有關“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推介和探索漸次登場,進一步強化和拓展了“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力度和改革強度。2018年9月,教育部在“新時代高教40條”中首次明確提出“大學質量文化”這一概念,為其后我國大學加強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簡稱“五自”)的質量文化建設,完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高校質量文化”概念的闡發、我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時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進展,以及本研究前述的“質量及質量文化”意涵的詮釋等,筆者認為,質量文化是新時代大學的發展理念、品牌塑造、價值彰顯和品質體現。廣義而言,大學質量文化,包括“剛性規制”與“柔性約束”兩個維度、“內隱文化”與“外顯文化”兩個層面,是大學育人質量管理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綜合體,其精髓是精神文化。狹義而言,大學質量文化,就是大學人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學校治理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所積淀、培育、堅守和踐行的質量意識、質量價值觀、質量規約、質量評價、質量道德、質量競爭力等的總和,其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毋庸置疑,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大學更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追求,而大學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為重心,這是與國家文化觀、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新時代教育發展訴求相吻合的。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文化,將高校立德樹人提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戰略高度。大學教學文化建設作為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主體部分和內生動力,是大學高質量發展繞不開的時代命題和研究課題。
二、大學質量文化之要端:大學教學文化
大學教學文化如以地球作比照,可表述為一個三級同心圓:以教學質量為核心(地核),以教學制度為中層(地幔),以教學環境為外圍(地殼)。由于教學文化起源于人類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的需要,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和教育過程的載體,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文化元素、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因此,教學文化既是悟道之學又是踐履之術,是大學教學的精神引領和生態塑造,更是探究和建設大學教學文化、提升大學教育質量、達成“以文化人”“學以成人”的基石和依托。鄔大光指出:“當教學文化在大學明顯缺失的背景下,任何一種組織和制度形式都無法形成教育質量的提升。”如今,我國大學質量文化建設尤其需要正確的教育價值引領和厚重的教學文化建設,確保從一種被動、外在、強制的規約要求轉化為一種主動、內生、自覺的動機需求,以便真正喚醒高校每一個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態度、質量道德和質量行為。就此而言,近期國內多所知名大學相繼退出國際大學排名,不再被西方精英教育體制定義的、具有商業性的“排行榜”牽著鼻子走,也是我國大學質量文化觀念的一種更新和進步。
(一)教學文化:眾說與隅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高校教學評估、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教學漂移”“道德滑坡”“質量下降”“文化缺失”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遏制。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公布之后,特別是“四新”建設實施以來,“回歸教學”得到進一步強化和硬化,“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細化和量化,“教師發展”得到進一步濃化和優化,“教學文化”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和高等學校的建設重點。同時,學者對教學文化的表述也呈現出眾說紛紜的“百家爭鳴”狀態。
細閱諸多相關文章,對“教學文化”的理解和闡發,大致可梳理為五個觀念層面:一是“整合觀”層面;二是“文化觀”層面;三是“人性觀”層面;四是“價值觀”層面;五是“符號觀”層面?!罢嫌^”認為,教學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系統化、全方位的有機整合體。如教學文化是“一種教學主體的集體生活方式”“一種教師文化”“一種學生文化”“一種解釋和意義賦予的文化”“一種文化生成過程和生成結果辯證統一與相互轉化的文化”等?!拔幕^”認為,“教學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課堂文化、活動文化和關系文化,也是一種顯性和隱性交融的文化?!薄叭诵杂^”認為,“教學文化是指在人性發展過程中,隨著人性的時代變遷特點以及周圍環境變化所形成的教學存在狀態。”“價值觀”認為,“教學文化是教師在教學中形成的語言行為、習慣化思維與價值觀。”“符號觀”認為,“教學文化乃是對教學活動中師生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與批判,是教學事件理想與現實的交融,為師生所共有的價值觀念體系支配的符號系統?!鄙鲜鲋T說,為我們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和研究教學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認知和借鑒。
然而,在當今大學已經成為傳承與創新互動共生、現實與虛擬交相輝映、國內與國際聯動貫通的大教育機構的新格局下,教學文化已經不能簡單地、機械地從某個點、某條線或某個面上去進行定義,也不是各部分質量的簡單相加,而應從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大系統與小系統、共時性與歷時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線上與線下、課堂內與課堂外、個體與團體、場域輻射與區位環境等的“立交橋”多維支點上和最優匹配上去進行解析。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文化,是指一所學校、一個校際教學聯盟或一個網絡開放教育系統,在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抽象與具象各自不同時空發揮不同功能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在一定教學理念和價值觀引領下所構成的“心”文化、“教”文化、“學”文化、“管”文化、“器”文化、“場”文化等互動聯通、相得益彰的系統性文化生態。狹義的教學文化是指學校教學文化,更狹義的教學文化則是指課堂教學文化。
(二)大學教學文化:高論與拙見
大學教學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基本文化和根脈文化,是大學師生對大學教學活動的文化自省、文化自尊、文化自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關于大學教學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目前也是見仁見智。有的從“大學質性”論述,認為“大學教學文化是體現大學使命的文化”“是體現大學職能的文化”“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文化”“是寂寞淡定的文化”。有的從“文化形態”闡發,認為“大學教學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種行為形態的文化”“是一種方法形態的文化”“是一種制度形態的文化”有的從“文化要素”解讀,認為“大學教學文化是高校及教師對教學的重視與否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包括教學物質文化、教學制度文化和教學精神文化”。有的從“教學生態”探析,認為“大學教學文化本質上是一所大學特有的基于其自身教育傳統的教學給養生態”。有的從“教學范式”釋義,認為“大學中的教學文化是特定教學群體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傳統和習慣的類型或范式”。有的從“教學愿景”領悟,認為“大學教學文化是指在大學中教師與學生擁有共同的教與學的愿景,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集體價值取向,以及在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的一種相互作用的環境氛圍,并逐步成為師生的自覺行為”。這些高論,對我們深刻理解和深度認知大學教學文化不乏啟迪和教益,同時也引導我們對大學教學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入分析。
大學是一個多種關系有機融合、相輔相成的文化生命體。文化乃“以文化人”“以人為本”,而文化的承繼和傳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和載體。我們常說的大學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歸根結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學文化的本質,在于人文的積淀、知識的承傳、學脈的賡續和精神的弘揚,在于向學生提供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長教育和生命教育,從而階段性、接續性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時代大學教育目標。因此,新時代的大學教學文化更加關注和致力于“人”的培育、發展和塑造,其根本任務就是以文化人,達至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之鵠的。
大學教學文化的主體是大學人。這里的大學人,既包括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和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也包括作為教學主管的校院級相關管理者,以及負責維護和操作各種教學設施設備、實驗室、圖書館、實訓場地、實習基地、教學供給、教學環境等的專門工作人員。就此而言,筆者認為,所謂大學教學文化,就是大學人在各種教學活動過程中,在一定教學理念和價值觀引領下所構成的“心”文化、“教”文化、“學”文化、“管”文化、“器”文化、“場”文化等互動聯通、相得益彰的系統性文化生態。在此,“心”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校風文化”“良心文化”;“教”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教師文化”“課堂文化”“教風文化”;“學”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學生文化”“學習文化”“學風(考風)文化”;“管”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管理(治理)文化”“制度文化”“政德文化”;“器”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器物文化”“大樓文化”“物態文化”;“場”文化是指大學教學文化中的“場域文化”“生態文化”“信息文化”。
三、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之要略:“化”人與“人”化
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大學“要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關鍵,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再次向大學吹響了高質量開展教育教學、推進大學質量文化建設、“培養造就愛國奉獻、勇于創新的優秀人才”的偉大時代號角。
(一)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要領:“化”人
在中國,從“文飾”“紋理”到“取人以身”“修道以仁”,從“文”“質”對應到“文”“化”對舉,再到形成“化民成俗”的“文化”意涵,古代先哲所理解的文化是“人文化成”、引領時代風尚,即《易經·賁卦》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董仲舒在西漢初年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了“致治更化”的理念。他所說的“更化”,就是指革新文化,特別是指作為社會價值系統的文化。文化以“化”人為鵠的,以“文”將人品“化”高、“化”正、“化”純?!秾W記》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語道出了文化與學習、文化與教學的必然聯系和密切關系。所以,古漢語中的“文化”,意謂“文治與教化”,是一個與武功、武力相對應的概念,是一個與教育、教學相呼應的形態,強調對人格修養、德行品質、心理素質、人文素養的培育、陶冶和塑造。
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拔幕敝盎币嗪小白儭敝畠忍N,如《黃帝內經》中的“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洪范皇極·內篇》中的“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梢?,“變”主要表示事物從小到大,是“化”的進程;“化”主要表示事物從無到有,是“變”的完成。建設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需要我們針對各種構成要素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變”中漸趨完善,在“化”中實現超越,使之成為一種誠信文化、效能文化、精準文化、卓越文化。
進入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研究逐漸興起,且得到較好的積淀和發展。對“大學質量文化”,筆者不太贊同使用“重構”“轉型”“創生”等字樣,因為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培育、積淀和疊加塑造的過程,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積厚成勢、系統集成,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定的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認同性、穩定性、滲透性和糅合性,不可能一下子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只能說是在原有基礎上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改良、更新、提升和完善,或者說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所以本研究仍然使用“建設”一詞。因為“建設”既包括對既有“駿骨未凋”的已有大學質量文化形態的傳承、改造和揚棄,又包括對“與時偕行”的新興大學質量文化形態的塑造、彰揚和引領。
(二)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要旨:“人”化
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必須以“人”為核心。面對當下不少人對大學質量文化的弱視、忽視或漠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網絡亂象的不時出現,以及教書與育人的脫節、知識獲取的多元、科研刺激的強烈、教師本色的淡化、學生學習的“躺平”、社會風潮的沖擊、課堂地位的沉降、大學排名的誤導和學術資本主義的侵蝕等,深刻認識和彰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人為化和人類化等,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德才兼備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一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性化。所謂人性化,原意是指“設法使符合人性發展的要求”。人性化要求按照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質量文化訴求進行大學教學的科學規劃與設計,重視人的價值和力量。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本性和本能的教育,其本真價值是為了創造人的美好生活、保持生存的張力,達成美好的生命體驗。教學與人性的契合是高質量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有的是反人性化的,出現了馴化的教學;有的是非人性化的,導致了物化的教學;有的是弱人性化的,產生了異化的教學”。因此,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應更加回歸人性、尊重人性、順乎人性、陶冶和優化人性。對人才的評價應以德、智、能、績四個基本指標對人才進行細化衡量,而非單一的硬性指標。要關注學生的獨特秉性,重視學生潛能的喚醒,揭示人性的靈光,提升人生的價值,喚起人本的力量。
二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本化。人本化是大學質量文化最基本、最根本的屬性和特質。人本化即尊重人、關懷人、激勵人、成就人,“人之為仁”“仁者愛人”。“以人為本”,一是從“人”,強調把人的價值置于首位;二是務“本”,強調以人作為根本。人本化的大學質量文化要求“以師為尊,以生為本”,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尊嚴、幸福、氣質、人格和權利,關注教學對象的個性化需求,注重教學過程的人文關懷。在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同時,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為教師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制度環境和寧靜致遠的工作氛圍。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本化設計和高質量要求,包括“人本延展的教學空間”,如設置以議題為中心的“智慧課堂”和“開放辯論課堂”,便于實施“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模式的混合型實驗室,便于學生沉潛學習、小組討論、共膳交流的內含學生宿舍、教室、自習室、小型圖書館、團體活動室、飲食驛站等設施的新型住宿式書院,可以發布課程介紹、講義、課件、參考資料、提交作業、展示優秀作品的教學網站、微信公眾號、博客等。
三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文化。大學質量文化的本體功能是育人。要以人為主體,加強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培育,倡導人文精神、人文科學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體驗的”教育,既要“教人去體驗”,又要“體驗去教人”;既要教會“人做事”,又要會教“做人事”。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曾說過,人文教育使得人們有更為超越的眼光,不只看到自己,還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更可以挑戰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而這種思維方式將影響人的一生。
彰揚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文化,要堅持用“教育的愛”完成“愛的教育”,由“以文化人”(文化塑造人)變為“以人化文”(人創造文化),反對經院哲學和本本主義。從“一張書桌”做起,關懷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個性發展,教人懂事、教人做事、教人做人,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快樂,使學生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鬃泳秃苤匾曇罁W生的秉性實施人文教育。他根據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師也辟、柴也愚、參也魯、由也喭等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別授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使學生各得其所。當下,“人文精神被科學主義遮蔽,理想主義被現實主義遮蔽,超越精神被實用主義遮蔽,功利主義的利益效應和效率意識充斥在大學的各個角落”,這是現代大學教育教學的悲哀,亟須加強大學質量文化的人文化建設。
四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為化。事在人為。主觀能動性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正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人為化要求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堅守質量準繩,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善作善為。要注重人的主體意識和質量觀念的覺醒,充分發揮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創新性。要善于進行人際交往和教學交流,向學生普及質量知識,提升質量意識、建設質量文化,推動大學質量文化建設,使“質量文化”的種子落地生根。如此,才能有助于和諧教學環境的營造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化,有利于提升大學質量文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五是大學質量文化的人類化。人類化即國際化、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孤立和封閉是無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學者獨居一隅而孤芳自賞,必然落后于開放豁達的信息時代。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要注入國際化教育教學元素和國際質量標準體系觀測因子,跳出“坐井觀天”的迷障,積極吸納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質量管理方法,注意在與世界知名大學的教學交流與合作中協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充分彰顯大學質量文化的開放性和時代性。開放包容的文化才是充滿活力、魅力和生命力的文化。
新時代的大學要“胸懷天下”,在世界高等教育變局中開創新局。在堅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高校要扎根中國大地、聚焦中國實際,體現民族性,面向世界和未來,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教育教學對外開放格局。通過構建互學互鑒、共建共享、多元平衡、優質高效的開放型教育教學體系,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在國際高等教育亂局中化危為機,不斷增強我國國際教育教學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新路徑,顯著提升我國大學質量文化的國際凝聚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引領力。高校要通過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將質量價值觀和質量訴求滲透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并將其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形成具有中國智慧、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大學質量文化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