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代生:全力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

    作者:齊魯文化研究院 發表日期:2022年08月13日 12:16  點擊:[]

    8月8日,中央黨?!秾W習時報》刊發了研究院代生副教授的理論文章《全力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文章介紹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相關工作,就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提出了個人見解。現將全文轉錄如下:

    5月2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充分肯定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對深化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科研成果的教育和普及等作出了重要論述。

    中華文明的探源工作是一項“立體式”的系統研究,涉及考古學、歷史學以及諸多人文和自然科學。如考古遺址年代學的建立,以往是通過地層、器物排隊等推定年代早晚建立“相對年代”;后來,考古學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建立了碳十四實驗室用于考古測年,20世紀末國家開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大量采用測年技術,將考古年代測定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學者們將超高靈敏度的加速器質譜技術應用于碳十四測年,極大推進了考古測年的準確性和靈活性。又如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應用于人群以及動物群體遷徙的研究,仰韶文化馬家窯遺址發現了不少的牛、羊卜骨,學者們根據對黃牛DNA序列的分析,認為是由西亞傳入的。同時,通過Y染色體、線粒體和核基因組遺傳標記從父系遺傳、母系遺傳和基因組全面解析了現代中國地方黃牛的群體遺傳結構。這些結論對我們更為準確地探討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新石器時代晚期以至商代,在黃河流域中下游的諸多考古遺址中都有牛骨、羊骨,說明古代中國的畜牧傳統與中亞文明有著密切關聯,展現出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多學科的充分參與,使中華文明探源工作取得了更多“精準”的數據,獲得了更多讓人信服的成果。

    要通過不斷深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探源工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進一步體現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早期性、原創性和發展道路的自主性。工程啟動20年間,圍繞公元前3500—前1500年期間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四處都邑性遺址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遺址實施重點發掘,并對這些遺址周邊的聚落群開展大規??脊耪{查。如良渚文化遺址,在2007年發現了有近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2016年考古學者又發現了距今5100年到5000年前的,長數公里、寬十余米的巨大防洪堤壩,是中國迄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種種跡象說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早期文明。2019年春天,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受教育部邀請參與修訂初中教材時就建議將良渚已進入早期文明添加進去,這個意見最終得到采納。雖然如此,我們仍然看到,許多高等學校正在使用的教材尤其是歷史教材卻長期沒有更新,有的停滯十幾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成果自然未能吸收進來,更不用說近幾年國家文物局實施的“考古中國”重大工程取得的重大成果的采納。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抓好教材體系建設,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教材體系建設是育人的關鍵,但從近期社會對學生教材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反饋來看,“教材體系”的建設仍舊是刻不容緩的。高等學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好考古學、歷史學專業的科研作用,聚集人才,把專業成果運用到教學中來,積極推進利用中華文明起源工程等成果的育人工作,這項工作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多次就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今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要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為此,國家就推進文物保護、古籍整理工作等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以確保這項工作順利實行。其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發掘的重大遺址就是鮮活、生動的教材,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建立遺址公園、文物展覽館也是一項重要任務,這是引導群眾認識中華文明的重要途徑。

    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既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全力以赴;也需要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并肩作戰;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只有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地選擇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也才能向世界“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