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德坤 張正茂: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作者: 發表日期:2022年03月15日 10:21  點擊:[]

    3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01版刊發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德坤、張正茂的理論文章《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歸屬。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高質量民生建設。

    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治理的主體。社會治理能否充滿生機活力,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地激發人的能動性。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要凸顯社會治理的人民價值取向,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v覽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史,我們黨始終堅定不移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無時無刻不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工作進一步取得成功,必須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人民所想所需出發,為人民出實招、辦實事,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做民之所盼。必須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來推進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的落實,從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出發,從提升百姓的幸福著手,辦百姓期盼的事,辦群眾叫好的事,努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始終緊緊圍繞關乎人民群眾的各類事項,加強司法執行力度,讓天空更加蔚藍、水源更加清澈、食品更加安全、空氣更加清新、交通更加便利、社會更加和諧,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社會治理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之一。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偉業,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時代我們必須要牢牢依靠人民群眾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不斷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引導和宣傳力度,特別是加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其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心態。要不斷拓寬人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路徑,健全群眾的訴求表達渠道和形式,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要善于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興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機制,創新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的機制,讓群眾的聰明才智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要不斷激發社會基層活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用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去解決人民的事情。開放社區熱線、社區信箱,舉辦社區內部各種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建立健全村級代表會議制度、村級民主理財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以及村級監督制度等,以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堅持社會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社會治理的成果,以此不斷滿足群眾需要、提升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健全社會治理成果的共享體制機制,拓寬人民共享社會治理成果的機會和渠道,完善人民群眾的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保障機制。要堅持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聚焦就業、教育、人民健康、反貧困等方面,做到盡力而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和扶持公益事業發展,努力使全體人民受益。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保障人民公平共享社會治理成果。要健全和完善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社會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始終彰顯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治理的底線和基石,任何工作的開展都必須遵循這一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社會治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需要,針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作出系統科學的應對,以此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

    精準識“變”。對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平正義需要,要加強精準研判與全面把握,科學認識和深刻理解公平正義的含義、表現及原因。要深刻認識公平正義的含義,“公平正義”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項程序合法合理、正當公道。這是衡量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標準,也是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要全面把握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需要的各種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涉及群眾生產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要深刻剖析和掌握法律及民生事業層面的公平正義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注重從根源上把握影響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施策,針對關系百姓切身利益和公平正義的各個事項,開展富有成效的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于公平正義的迫切需要。

    科學應“變”??茖W統籌和妥善處理好我國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公平正義問題,必須要堅持和完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解決處理好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問題,不斷推動實現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程序正當,推動文化教育、勞動就業、醫療衛生、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大踏步前進。必須采取科學手段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充分利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問題,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健全和完善科學有效的法治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發展,以法治推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加強黨對社會治理事業的科學領導,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反腐敗斗爭力度,科學規劃社會治理事業,不斷提升引領統合多元利益訴求的能力,充分釋放社會發展活力。

    主動求“變”。要不斷提升公平正義的治理能力與水平,在處理涉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諸多事項時,各級干部和工作人員要摒棄官本位思想,始終如一地踐行群眾路線,做到秉公辦理、公道行事,要以公平正義的工作態度使群眾信服支持,并自覺地接受群眾監督,同時潛心干事、多做實事的基本要求不能丟。要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工作人員的公平正義意識。意識是行為的先導,以積極先進的意識推動社會治理工作正向穩定發展,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引導,加快培育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營造先進科學的工作環境。要自覺加強社會治理工作同人民之間的聯系,工作人員要走到基層、走到村居、走到田間,充分傾聽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愿望,面對面、零距離地破解困擾群眾的疑難問題,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牢牢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底線。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不斷實現新的飛躍,必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推進貧困治理工作,樹立正確的民生福祉觀,不斷推動在實現共同富裕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高質量民生建設筑牢基礎。當前,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預防返貧體制機制,探索建立相對貧困治理機制,持續做好脫貧人口的穩崗就業工作,妥善處理好脫貧地區各項事業之間的關系,推動脫貧地區長期穩定向好發展。要做好目標對接、政策對接、產業對接、工作機構對接、工作隊伍對接等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見真章,切實高效地解決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要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力度,打造過硬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不斷健全和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發達,鞏固好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果。只有這樣,鄉村振興才能接續發展,我國的民生建設才能穩步前行。

    辦好群眾滿意之事,提升民生福祉。黨的領導干部要強化宗旨意識,想方設法幫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抓好做實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工作。要集中民智民心民愿,深知人民是“出卷人”,不斷創新為民辦事的各項體制機制,動員鼓舞廣大人民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讓廣大人民來評判工作成效。要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就業創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體系建設,在制度層面上回應好、處理好群眾的多樣化訴求,為增進民生福祉做好制度化規范化工作,加快形成制度優勢,并轉變為社會治理效能,使廣大群眾享受更加幸福和諧的生活。

    加強平安中國建設,維護社會穩定。治理之道,在于安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聚焦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搭建多元協商平臺,集中民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深化平安創建活動,推進該項活動的思路理念、方式手段、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平安中國建設的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要善于利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找準問題源頭,將社會矛盾和風險逐一消滅,依法打擊和懲治違法犯罪行為,充分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為14億多中國人民提供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20FKSB050)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山東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文鏈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58&eid=43622&sid=201651&idate=12_2022-03-15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