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岳音:“德藝雙馨”的文化源流
作者:岳音 發表日期:2021年12月27日 17:12 點擊:[]
12月24日,《光明日報》06版刊發我校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岳音的文章《“德藝雙馨”的文化源流》,全文如下:
在先秦時期,“德”與“馨”相屬而出,并非偶見。如《尚書·周書》:“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闭嬲軌蛏l出濃郁香氣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國語·周語》:“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個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讓人們感受到他散發出來的美好芳香。這也被認為是“德藝雙馨”最早的出處。
德,《說文》:“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弊畛S玫囊饬x指道德、品行、節操。馨,《說文》:“香之遠聞者也。”本義為散布很遠的香氣。“德藝雙馨”是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技藝都非常優秀,具有良好的社會聲譽,一般用來形容從事文藝工作的人。
“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生哲理
許慎《說文》:“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倍斡癫米ⅲ骸皟鹊糜诩?,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孔穎達疏:“德者,得也。謂內得于心,外得于物。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是行之未發者也,而德在于心不可聞見。”由此可見,“德”蘊含著兩個層面的內容,缺一不可。首先,“在心為德”“內得于己”,“德”是先天就存在于人類個體心靈的東西,此所謂“性本善也”;其次,“德”必須“外得于人”“施之為行”,惠澤于他人和社會,才能夠最終完成“德”。道德作為人類漫長演變進化過程里逐漸形成的“人之為人”的人性存在物,必須依靠后天的不斷認知、修養和踐行,“施之于物”,惠及他人、社會和國家,才能最終得以成功實現?!吨芤住で罚骸熬右猿傻聻樾小!薄吨芤住だぁ罚骸熬右院竦螺d物?!睆亩纬闪酥袊鴤鹘y文化“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主流價值觀,一直影響至今。
《周易·系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闭J為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作為有力支撐,即使一時身居高位,將來也一定會有禍殃降臨。這既是一種經驗總結,更是對做人重德、敬德、修德、蓄德、傳德才能避禍去災的理性把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人做人行事、為藝踐德的一種自覺的文化價值觀。
周代最早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失德”滅亡的教訓,認為上天是神明的,它只垂青于有德之人,唯有重德、敬德、修德、蓄德、傳德,才能夠真正得到上天的護佑。《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币馑际侵干咸旃裏o私,只幫助品德高尚的人。從古至今,不注重自身道德修養而自食惡果的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從事文藝之人,教訓不可謂不慘痛,古人關于德的訓誡不可謂不深刻。
“以樂育人”“寓教于樂”的文藝功能
文藝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審美作用、認知作用、精神作用、教育作用、娛樂作用、思想作用等,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統一體。《樂記·樂象》:“樂者,德之華也?!闭J為“樂”是人類社會道德凝聚的英華?!稑酚洝繁尽罚骸皹氛?,與倫理通者也。”強調了“樂”的本質內涵與社會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是一致和相通的?!皹贰比绻鄙佟暗隆钡膬群统休d,只剩下單純外在形式的感性美,就失去了攝人魂魄的靈魂。只有當“樂”反映、體現和承載了“德”的內涵,才能夠具有感染人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力量。由此確立了“以樂育人”“以樂傳教”“寓教于樂”的傳統文化教化模式,明確了道德修養與審美娛樂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藝”的感性體驗與“德”的精神境界實現了有機統一。
“德藝雙馨”蘊含著文藝功能的深刻內涵。首先,“藝”的重要功能就是用藝術化、審美化的手段,表現“德”、褒揚“德”,突出強調了道德思想在藝術表現中的靈魂作用;其次,為藝者是“藝”的創造者、表現者,一方面要用精湛的技藝體現道德的人生價值和社會意義;另一方面,在社會生活中要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踐行和體現“德”的內涵要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為人榜樣,達到“人”與“藝”功能作用的高度融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詮釋“聞樂識德”“以樂傳教”“寓教于樂”的功能作用。“德藝雙馨”為文化藝術注入了深刻的道德價值取向,體現了從藝者的高尚道德人格境界,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與“德”辯證統一的道德審美觀。
“進德修業”“文以載道”的主流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道”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展運行的客觀規律,“德”是人類社會涵養踐行“道”的自覺行為,是遵循“道”的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運用和實踐體現?!抖Y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闭J為人類社會運行發展的根本規律,就是天下的事物是全體人們共享共有的。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視或摒棄其他人的基本利益。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真理,也是人類社會尊“道”貴“德”,實現長遠發展的真諦。唯有秉持“天下為公”的理念,才能實現共同和諧發展;反之,即如《管子·心術》所言:“私者,亂天下者也?!薄渡叹龝ば迿唷罚骸肮街唬嫱鲋?。”深刻闡述了關系國家興亡、人生事業成敗的根本。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所作所為要符合集體利益。所以傳統文化推崇為政以德,為人以德,為藝以德,只有秉持仁愛之心和奉獻精神,才能“修己安人”“德行天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吨芤住分卸啻翁岬健俺绲聫V業”“進德修業”?!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疤嫌辛⒌拢浯斡辛⒐?,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把樹德立行作為“三不朽”的頭等大事。《論語·述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本右非笳胬泶蟮溃袨樘幨乱罁赖?,內心具有仁愛情懷,游習六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體現了作者以德自勵的思想,是歷代中國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君子精神境界的理念,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踐行道德人格,形成了“文以載道”“德化萬物”的主流價值觀。這對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藝德觀”,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