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馬德坤: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作者:黨委宣傳部 發表日期:2021年03月31日 14:54  點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針對“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了明確部署,并提出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深刻把握我國新發展階段的特征,全面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系統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內在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本質要求。社會治理的目的,在于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發展,在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作出的莊嚴承諾。新發展階段的基層社會治理,要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多走到基層、走進群眾傾聽呼聲和愿望,破解群眾各種“難事”;要始終從人民利益出發,堅持治理為了人民、治理服務人民,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出發,從提升百姓的幸福著手,辦百姓期盼的事,辦群眾叫好的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領導是核心。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黨委居于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領導地位,是引領并統合多元利益訴求、聚合力量的支柱。新發展階段的基層社會治理,要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黨委在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黨的意志和主張貫徹到治理實踐中;要發揮黨委影響力和凝聚力作用,支持多元主體依法參與社會治理,提高引領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完善黨委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著手,提升治理能力,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道路。

    政府治理是關鍵。我國的基本國情與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社會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政府主導社會治理有顯著優勢,即集中統一的行動能力強、統一支配資源的能力強、處理危機的能力強。因此,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特征,堅持政府負責,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優勢。當然,并不是要政府包攬一切,政府治理必須創新。一是簡政放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社會、個人的關系,實現科學治理、依法治理、規范治理、有效治理,釋放社會活力。二是創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制定相關治理方略、任務和標準體系,科學規劃,增強公信力和執行力,從而達到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目的。

    民主協商是重點。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辦,旨在尋求人民群眾滿意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通過民主協商,能夠把各社會治理主體最廣泛、最大限度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立足新發展階段,更好發揮民主協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民主協商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充分發揮民主協商在治理中的獨特作用。二是豐富基層社會治理民主實踐形式??梢酝ㄟ^懇談會、居民論壇、鄉村論壇、民主聽證等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的運用,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民主協商制度,健全群眾的訴求表達渠道和形式,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社會協同是要求。實現社會協同治理,是社會治理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社會治理的協同性,其目的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力量共同治理社會,既發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主導作用,又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包括各類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基層單位及公民個人參與社會治理,要更加重視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形成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一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優化社會組織政策環境,加快建立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營造良性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二是建立健全社會協同機制。擴大各社會治理主體參與治理的范圍,建立國家與社會、政府與社會、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廣泛的良性互動,構建起開放完善的基層社會治理協同機制。

    公眾參與是基礎。公眾參與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基層社會治理領域出現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公眾參與已成為治理的主要力量源泉,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偉大實踐的主體。一是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作用。動員人民群眾廣泛依法有序地參與基層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充分發揮基層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作用,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增強社會治理的效能。二是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范圍和途徑,完善人民群眾參與的表達、協商、溝通長效機制。豐富人民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形式,凡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決策,都要通過民意調查、社會公示、社會聽證等方式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熱情,讓人民群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廣泛參與者、最大受益者。

    依法治理是保障。依法進行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標志。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在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新發展階段的基層社會治理,要在社會治理領域制定和完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社會組織法等相關法規政策,形成上下貫通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法治制度體系,為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提供實施和監督保障;要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提升他們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社會治理中化解矛盾、破解難題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法治意識;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學法、遵法、守法,遇事主動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將法治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增強社會治理實效。

    科技支撐是手段。新發展階段的基層社會治理,必須把握以網絡化、智能化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加強科技創新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搭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線上線下互動的一體化社會服務平臺,更好地利用技術手段預測社會動態、暢通人民群眾訴求渠道、解決社會問題、輔助政府決策,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專業化、智能化,增強治理的系統性、實效性。

    報道鏈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30_5322646.shtml

    文章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轉載。報道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166045702212172362&t=1617099178288&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to_audit_timestamp=2021-03-30%2018%3A01%3A44&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2166045702212172362&ref_read_id=7ffab06e-5c3a-4fb8-b77b-ea8ba4b0091a_1617158449432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