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樂志:筆鋒轉古韻,詩意趁年華
作者:大學生通訊社 隋子穎 發表日期:2018年05月25日 17:33 點擊:[]
有時候,人們會站上嘈雜的街頭,渴望自己能給這塵世煙火帶來不俗的一瞥;也會想,到底該以怎樣的行進姿態,才能配得上沿途的花開?
在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有一位醉心于傳統文化和書法創作的老師——蔣樂志。蔣樂志,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行書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從2005年開始,十四次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中獲獎。
心如止水,懷擁熱望
“欹枕高眠日午春,酒酣睡足最閑身。明朝會得窮通理,未必輸他馬上人。” 這是蔣樂志最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前兩句基本能夠代表我的生活狀態,詩意、淡泊?!笔Y樂志說。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修習書法為什么要強調傳統文化?蔣樂志認為,這是因為現在培養文人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文人國學素養綜合全面,書寫行為渾然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而現如今,國學基本素養已經被各種新式文理知識取代。傳統文化是源、是本,書法是流、是木。弄清本源,是明白書法文化的依托所在,因此不應當脫離傳統文化而空談書法文化。書家,就應該具有最基本的國學文化底子。
“《全唐詩》、《全宋詞》是我手邊的必備書,《千字文》、《幼學瓊林》、《佩文韻府》對我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蔣樂志如是說道。其實現代科技發展,對于學習傳統文化也是有利的。比如發達的網絡資訊、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都可以充分利用。
但是,學習傳統文化,修習書法,最重要的還是修心。筆墨詩意確實美好,然而文化終究是一段苦旅。渺渺前途中,雖然時時可能折斷單薄的雙翼,打落初抽新生的花芽,但風霜雨雪中孑立飄搖仍應心如止水;晴空萬丈時抖擻徐行也需懷擁熱望。蔣樂志,做到了。
兼容山水,成就人生
對于獲得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蔣樂志有著很深刻的思考。
一個好的評審制度,從來不應該成為束縛書家作者的桎梏?!斑@一屆比賽,充分體現出了多樣包容,”蔣樂志說,“盡管會有一些風格比較相近的作品,但完全不必過多擔心。畢竟對書法風格的追求,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書家各有所好,凡是傳統的、經典的東西,都值得我們去不斷學習和深入挖掘。”
“這次比賽中學到的知識經驗,是我待在屋里一味埋頭苦練所比不了的?!笔Y樂志感慨地說。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雖已具備很高的書法造詣,卻還是虛心汲取他人優點。蔣樂志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參加這樣的比賽。這種類型的比賽,有著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實行不拘一格的零門檻準入制,既能保有實力強將,又能發現有天賦、有資質的書法后備人才。書法界新人輩出是件好事情,這說明書法的地位正在不斷上升,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弘揚。當然,這也給自己提供了學習提升的絕佳機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書法,到人生,都唯有兼容山水,方能凌絕頂、覽眾山。
星河書海,萬里不怠
“這次比賽的投稿過程,其實是有一些波折的,”蔣樂志表示,“很多師友都勸我不要再投稿了,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要我守成,‘見好就收’。因為我之前已經獲得了很多獎項了,吃老本足矣;二是不要太‘冒險’,因為一旦不能獲獎的話,或許會對我的某些方面產生負面影響?!?/p>
蔣樂志明白,這是大家的好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參加比賽是為了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對書法的理解。要篤定想法,推動自己的書寫創作水平。至于獲獎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隨緣即可。
談到書法創作中的注意事項,蔣樂志說,“書法作品也是講究法的,即關于文字、文學方面的技術規定性寫法、文法等。由于書法創作具有時間上的不可逆性,書寫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個別不盡人意的地方,這十分正常。多遍復寫可以避免漏字等無心之失,但卻不能糾察無知之誤。無知之誤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積累來避免。其實細細想來,不僅書法是這樣。琴棋書畫,唱念做打,乃至天文地理,皆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功夫。唯有勤學不輟,方可待他日功成?!?/p>
回憶在京求學期間,蔣樂志大都將時間花在了讀書上,在寫字方面,基本上是“動腦多于動手”?,F如今有了穩定的工作崗位,也就有了相對充裕的時間用于書寫實踐。他希望把自己近幾年的思索都通過作品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也可以算是自我理論指導創作、實踐驗證想法的過程,可以促進自己的書寫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蔣樂志醉心于書法創作,醉心于傳統文化。也許,在創作的道路上,這才是最不同凡響的一瞥,只有這樣的行進姿態,才能配得上這一路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