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軍:真誠的文學批評不能缺席

    作者:齊魯晚報 師文靜 發表日期:2017年04月11日 14:33  點擊:[]

    張麗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出版《“當下現實主義”的文學研究》等著作5部;在《文學評論》等報刊發表論文200余篇。負責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共7項。獲泰山文藝獎、劉勰文藝評論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8次,山東省第四批“齊魯文化英才”。近期,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麗軍正忙著籌劃中華文化傳承與文學經典研究中心,通過對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促進文化傳承。他說,做學術研究不能空談,空轉,現當代文學評論家的使命,是通過扎扎實實地解讀和研究,將文學作品的價值挖掘出來,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更好地傳承我們的文化。   

    做科研最終還是歸到育人上

    齊魯晚報:多年來教書育人,做學術研究,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張麗軍:我認為,做科研最重要的成果,終究要體現在教學中,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成果、稱號、職稱都重要,這是對一位研究者的客觀評價。但作為老師,是否用心教學,對培育人才投入多少感情,則是無法量化的。我講的課,學生喜歡,這是最開心的時刻。學生的認可和信任,是對老師最好的獎賞。

    當下高校中各類學科建設和考核指標都很重要,但是培養一流的學生更重要。教書育人是百年大計,大學生們正處在探索求知最為強烈的時期,給他們提供最好的資源與指導,對學生靈魂的培育很重要。一個老師最大的成果,是擁有一批成長起來的學生。我經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耽擱了學生,這么優秀的學生,如果帶不好,心里是有愧的。    

    真誠的批評是對作家真正的尊重

    齊魯晚報:2008年,你曾經寫過《對余華〈兄弟〉“上海復旦聲音”的批評》,見解犀利,引起了評論界的爭鳴??陀^、敢于發出獨特見解,是不是一個評論家必備的素質?

    張麗軍:一個學者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的創建和風格。我的導師逄增玉先生曾給我提出意見,他說我的文章觀點很扎實、很細膩,但是缺少犀利。他說年輕人要有銳氣,研究中要勇于探索,提出不同的觀點,敢于發出批評的聲音。老師一句話點撥了我。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要在研究領域有獨特成果,更要有批評性,不僅要發現作家們的思考,還要對時代的利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

    余華是我非常關注的作家,其作品普及和流行度很高。《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用大家能讀懂的文字,寫出了深度的思想。但他時隔十幾年出版的《兄弟》,我很失望,因為小說沒有更大的創新,在文學成績上沒有騰空而起,甚至還滑落了。余華說過,現實是虛偽的,文學是真實的。但《兄弟》(下)是對中國現實的照搬,在描摹現實。在當時的很多研討會上,知名的文學批評家都說好,但是我閱讀起來卻是另一種感覺,我把自己的感受以探討和商榷的方式寫了出來。    

    如果一部作品出來,評論界集體贊揚,這是有問題的。評論家黃發有曾說過,“因為尊重,所以苛求”。我對余華的苛求,對上海復旦大學評論家苛求的背后,是真誠地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呈獻給大家。這種真誠,才是對作家真正的尊重。    

    這樣的文章,我寫過不少,也批評過兒童文學作家沈石溪等。沈石溪的作品披著動物的名號寫人性的惡,違背了兒童文學的本性。一個批評家要勇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才能對當代文學品質的提升起到作用,做出貢獻。    

    評論家要讓文學獲得關注和時代影響力

    齊魯晚報:當下媒介形式多樣,讀者的注意力被“10萬+”、快消式雞湯文章所吸引。作為現當代文學評論家,面對當下閱讀困境中的文學,你覺得自己的職責是什么?

    張麗軍:我們這個時代資訊無比發達,具有很強的覆蓋性,文學藝術又呈現出不同的媒介形式,各種圖像、視頻分流了大量讀者。當代文學每年生產幾千部長篇,產量豐富,讀者根本讀不過來。傳統文學如何獲得讀者的關注和時代影響力,是今天面臨的新問題。在這種形勢下,批評家尤其重要。

    我在做的“千佛山文學沙龍”公眾號,就是像用專業的眼光將好作品介紹給讀者,將好東西傳遞給時代。好的作品不會被自動關注,好的闡釋文章也不會自動生成,經典成就的過程中,批評家的話語很重要。我做了近10年的當代文學批評,文學批評的任務不僅要闡釋作品把好的作品發掘出來,同樣要將對作家的文學內涵、文學時代性的思考批判地表達出來。    

    比如,賈平凹寫出了很多新的時代問題。他的《秦腔》在探索一種新的倫理道德?!稁簟芬苍谠噲D建立一種新的鄉土道德倫理。作家如何看這個時代?評論家需要將他們的新思考凝練出來、挖掘出來,成為這個時代文化的提煉。    

    大家都在說文化繁榮,誰去繁榮,誰去生產,誰去提煉?學者要有文化自覺,要站在傳承文化的角度和視野去發現和弘揚文學,將當下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根脈的東西做對接,做生發。評論家的職責,不僅是發現、探索,更是一種文化闡釋。不僅要將古代向善、崇真的文化傳統傳承下去,更要將新思想、科學理念、獨立人格等新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它既是從古代生發來的,更是中國當代的文化?,F當代文學評論家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這種文化發揚好,對接好,傳承好。    

    閱讀滋養心靈讓人豐富

    齊魯晚報:流行閱讀非常推崇外國文學,外國文學常年霸占圖書榜,但當代文學卻沒有這樣的禮遇,這是不是一種不自信?

    張麗軍:確實,如今很多國外作家比國內作家流行和暢銷,比如日本的東野圭吾、村上春樹。其實,當下的一些暢銷作品,它們對人性的挖掘很幽微、細致,寫出了個體在生命空間的掙扎和痛苦。這種寫作方式,中國作家呈現得還不夠。

    但是70后、80后中有些作家的小說,已經寫得很幽微、綿密了。比如70后作家魯敏的《六人晚餐》等長篇,已經超越了當下流行的日本暢銷文學。其實我們的一些作家同樣可以寫得很好,寫得很大膽,但可惜他們的關注度不夠,名氣不夠大,評論界對他們作品的解讀和闡釋也不夠。當然,我不贊成對這批作家進行過度包裝,以免影響他們的深刻性。    

    齊魯晚報:如今,很多人都是碎片化閱讀,您會怎么勸大家多讀書?

    張麗軍:閱讀分多個維度,詩歌、散文、雜文都要讀;也可以讀唐詩宋詞,其中優美的意境,深遠的氣息,很吸引人。我更希望中國人讀中國書,唐詩、宋詞、漢賦、明清小說都蘊含著中國的歷史,傳承著文化精華,讀些經典,過一種中國化的人生。也要讀當下中國作家的作品,因為在其中能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存在。這種閱讀有重要的價值,可以對接我們的生命。

    我推薦讀者一方面要讀故事性、趣味性的內容,一方面在故事性之上,還要獲得美的感受,更深層的審美愉悅和享受。通過閱讀你會發現人生內在的豐富性。閱讀可以獲得慰藉、理解、通達,可以送給自我一份詩意和安寧,文學是滋養生命、靈魂的東西,是養心的。  

    報道鏈接: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70409/PageA11TB.htm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