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國華:名與實的悖論
作者:文學院 魏建 發表日期:2017年02月17日 07:59 點擊:[]
“名”與“實”的悖論
——寫在查國華教授逝世一周年
查國華先生逝世整整一年了。一年來各方反應相當沉默,如同本單位工作短暫的普通員工過世那樣了無聲息。究竟是他沒什么好說的,還是人們不愿意說,抑或像我一樣不知怎么說?
去年2月17日,我得到噩耗的同時,接到山師文學院楊院長交給的任務:為學校寫一份查國華教授生平,遺體告別儀式上用。幾小時后,查先生長子査汪洋在電話里說:“我爸頭腦清醒時告訴我媽,我死了以后讓魏建給我寫生平。魏建最了解我?!蔽易盍私獠橄壬鷨幔靠隙ú皇?。我不是他的授業弟子,沒聽過他一堂課。他最后住院的五年多里,每當想起查先生,我慚愧不已:又有很久沒去探視他了!作為學科負責人,應該經??赐@位本學科資格最老的前輩,而我平均半年才看他一次。然而,就在我疏于探望的日子里,查先生囑咐家人讓我為他的一生做最后的小結。
為寫這生平,我查閱了他的檔案。查先生原籍安徽懷寧,與海子(原名查海生)同鄉。1930年1月生于文人薈萃的蘇州,據說清朝狀元四分之一是蘇州人。他7歲讀新式小學。12歲因戰爭失學,在鄉間讀了4年私塾。16歲后在普通中學和教會學校里各學了兩年。當了近一年的英文教師后,他考入新成立的山東師范學院。
從檔案里可以看出,在中文系第一屆學生中,無論古詩文還是外文,他都明顯高于一般同學。新社會倡導“又紅又?!?,但在生活中多是重視“紅”而輕視“?!?。在眾多不“?!钡耐瑢W中,年輕的查國華是孤獨的;在那些出身和思想“紅”的同學面前,他是自卑的;胞兄和舅父在臺灣,更成了他心靈深處的創痛。
查國華先生的大學畢業照
大學畢業前夕他終于入團了,畢業后到《山東師院院刊》當編輯,不久又被借調到省高校招生辦擔任秘書。這都是利好訊息,說明組織上沒有輕視他。但好景不長,因沒有講清胞兄在臺灣的事,他受到團內嚴重警告處分。他回到山師中文系任教,成為山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第一代團隊成員。
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史料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山師中文系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編纂的《中國現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查國華先生參與了這套叢書的編寫,還編成了其中的《茅盾研究資料匯編》。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他的第一個研究課題《茅盾年譜》,始于大饑荒的1960年。他回憶說:當時他一邊為兩個兒子尋找果腹之物,一邊為《茅盾年譜》搜集資料。平時講課、勞動、政治學習,偶爾有時間寫作時,又常常餓得寫不下去。饑荒過去后,接著就是越發頻繁、持久的政治運動,再加上他治學謹嚴,使得這部書稿斷斷續續地寫了20多年?!睹┒苣曜V》出版以后,同行專家交口稱贊。對比眾多中國現代作家年譜的錯誤百出,這部書稿歷經30多年深受學界信賴。僅舉一例,該書逐一注明茅盾每篇作品的實際署名——茅盾筆名之多連他自己都弄不清——若不是“家底”摸得明明白白,若不是在浩繁卷帙故紙堆里逐篇核對,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再加上此前孫中田教授與他合著《茅盾研究資料》的編寫為人稱道,更確立了查國華先生在茅盾文獻史料研究方面的權威地位。那一代學界同行中曾流傳一段軼事,是說查國華如何因史料資料扎實而“打擂”成功。
查先生更大的貢獻在第一版《茅盾全集》。第一版《茅盾全集》總計41卷,1984年至200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是我所見到的體量最大的作家全集。中國作家協會成立了《茅盾全集》編委會編輯室,主要倚重的學者是葉子銘、丁爾綱、查國華等人。編輯室副主任丁爾綱先生告訴我,查國華貢獻更大。他自己校注了4卷,校注定稿和參與定稿19卷,參加了編選、注釋、??薄⒍ǜ宓雀鱾€環節的工作,歷時近20年。最后一卷(資料附集)不是茅盾的作品,主要是查國華先生撰寫的。
第一版《茅盾全集》之一部分
最近我看到黃山書社2014年版《茅盾全集》,與原版的差別很小,新版《出版后記》承認:“本版《茅盾全集》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人民文學版《茅盾全集》的基礎上進行的。”并“向人民文學版《茅盾全集》編輯委員會和《茅盾全集》編輯室成員過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致以深深的敬意!”但新版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應像老版那樣在每一卷版權頁標上該卷校注者和審稿人的名字。這既是對人家應有的尊重,也是人家應有的權利,還是追究責任的依據。我見到的其他作家全集也都是這樣做的。否則,如何讓后人知道為了老版《茅盾全集》,有多少人,做了多少事,做了多少年?査先生臨終前,已患小腦萎縮多年,連兒孫都不認識了,唯有談到茅盾,語言和思維清清楚楚。多年照顧他的保姆說,他經常出現這些幻覺詞語:去北京,作協,茅盾全集。
査先生從來不是只走“白專道路”的。從年輕到老年,他一直追求著“紅”,屢屢受挫卻癡心不改,不斷與自己的“黑”劃清界限,努力讓組織和群眾看到自己積極、進步的政治表現。后來成了“?!奔乙院螅€還是一如既往,經常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向黨組織匯報思想,不斷表達入黨的渴望。組織上讓他加入了中國民主促進會,歷任民進山師支部委員、濟南市副主任委員和名譽主任委員、濟南市政協副主席。這期間他堅持每年給中共山師現當代文學支部寫思想匯報。每次內容都是新的,工工整整謄寫,五六千字以上,直到退休前。
查國華先生退休后,上級批準他加入共產黨。在納新會上,他突然哭了。我在場,安慰他也止不住。他哭了很久,哭聲很不好聽,也不解釋為什么哭。
我和査先生第一次深入交往是在1986年11月,我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他在北京編《茅盾全集》,來信讓我帶著一年級研究生同學進京訪學。他親自安排我們拜訪了曹禺、冰心、臧克家、秦兆陽、牛漢、陳企霞、陳明(丁玲丈夫)、王瑤等。我原以為是編《茅盾全集》的緣故他才能結識這么多大家。后來從劉增人教授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中得知,早在1978年,查先生就帶他拜訪過曹禺、冰心、臧克家等人??磥磉@些大家對査先生都很重視,反倒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對他重視不足。
曹禺(萬家寶)先生給查國華先生寫的引薦信
1986年查國華先生在艾青家中
査先生逝世一年了,他已經被人遺忘了嗎?雖說誰都不免如此,但查國華先生是不是被遺忘得太快了?
在網上搜《茅盾研究資料》,百度百科、360百科、搜狗百科、互動百科都這樣呈現作者:“孫中田合者”。這應是“孫中田、查國華合著”之誤??磥?,查國華的名字早就開始被遺忘掉了。今后,越來越多的人依靠網絡閱讀,有誰能知道《茅盾研究資料》的真正作者?又有誰知道有關茅盾資料權威的那個傳說?就像后人閱讀新版《茅盾全集》時,有誰還知道其中有查國華先生接近20年的心血?
這一年的沉默,特別是有關査先生的許多名不符實之事,讓我聯想到查先生似乎一直沒有擺脫“名”與“實”的悖論,求“實”越多,得“名”越少;求“名”越多,得“實”越少。青年和中年時代,他無論政治上還是業務上,都是“實”多“名”少。單說那時人們最重視的共產黨員稱號,他苦苦追求了大半輩子。很多人都覺得他早就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了,卻一直難遂其愿。晚年的査先生越來越“紅”,受到中共山東省委統戰部表彰,升為濟南市政協副主席,經常坐在主席臺上……并最終實現了他四十多年追求的愿望??上В藗冇钟X得他“名”多“實”少了。
也許“實”與“名”本就是一對捉弄人的東西,所謂實至名歸、名副其實,只是寄托人們的某種愿望,很難成為現實。
謹以此文紀念查國華教授逝世一周年。
2017年2月16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