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豐贍其學 性情其人

    作者:王立群 劉聰 發表日期:2017年01月12日 11:19  點擊:[]

    魏建:豐贍其學 性情其人             

    WEI Jian: Knowledgeable Scholar and Charming Teacher文 / 王立群 劉聰            

    欄目主持:王立群 張媛媛            

    學者因治學而被稱為學者,何為治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過程,包含了學問與生命、人世的關系,也即學問當是以滋養生命惠及人世為根本,偏離此宗,治學即步入歧途。這與農人耕種土地以養身成命并惠及他者是同一道理。學者作為治學之人,學術與生命交融,以學術滋養己身,從而惠及世人。魏建即是此種意義上的一位學者,而身處師范院校,作為以身垂范的教師,他的這種學人品格顯得尤為可貴。             

    魏建教授,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30 多年治學,從第一篇學術論文就引起學界名師欣賞到成為國際論壇唯一外方大會主題報告人,魏建的學術影響也從國內擴展至世界。30多年為師,精耕細作,收得一樹繁花,學子遍布全國各地,在各個領域各展風采。而這一切,均來自其豐瞻的學識,以及豐瞻學識滋養而成的通達性情。             

    無所不窺 而有所本

    魏建 1958 年出生,和同時代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當過工人。這種契入生活土質層的經歷,讓他擁有了文學研究者必備的深度體驗人生的能力。            

    1978 年 2 月,魏建作為“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生進入泰安師專就讀,也進入了一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特殊時代,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昂揚向上的風氣之中。“那時不是我用功,而是所有人都在用功,個別人不用功也只是偶爾不用功。”在魏建的記憶中,大學生活為他建構了人學合一的生活方式,“平常上課,課下讀書,走在路上背古詩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就像食物、水、空氣一樣,汲納長養在他的生命里。            

    魏建首先產生濃厚興趣的是語言學,但畢業留校后,系領導的意愿卻是讓他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這是他第一次在專業方向上做出抉擇:“我最喜愛語言學,如果讓我選擇文學,我的首選也是古代文學,其次是外國文學,而不是現代文學?!钡f子治學無所不窺而有所本的境界,讓他立志拓寬視野,廣博其學,因此接受了系領導的安排,成了一名有較好語言學和古典文學根底的中國現代文學專業教師。            

    1982 年,魏建進入山東大學中文系進修,在一批知名教授的影響下繼續讀書,夯實了學術底蘊,眼界也得以進一步開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對知識的渴求,是今天的人難以想象的。每當購入新圖書,山大新華書店總是要被爭先恐后購書的人群所淹沒。魏建當然也是“搶書大軍”中的一員。“當時,我還同時在泰安師專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每次在濟南看到優秀圖書,就推薦給那邊的學生,于是,泰安新華書店好多書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           

    八十年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全社會都在求學的時代”,那是一種對知識集體式渴求的爆發,甚至是對知識匱乏的一種“集體恐慌”,魏建認為自己是這個時代氛圍的受益者。            

    1985 年,他考入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一年級時,為了完成馮光廉教授的課程作業,魏建被動選擇了并不太感興趣的郭沫若作為研究對象,交了一份有關郭沫若歷史劇研究之研究的課程論文?!安桓信d趣”并不能遮掩這位年輕人噴薄而出的才華,這篇課程論文不但被《郭沫若研究》采用,而且主編黃候興先生還寫來親筆信,邀請魏建到北京郭沫若故居商談修改意見。那是一次看似閑聊、甚至不必要,事后看來卻至關重要的談話,黃先生談到了論文內容的修改、題目的修改,邀請他出席 9 月份在湖南舉辦的全國性的郭沫若學術研討會。這對一個年輕人是極大的鼓舞,而郭沫若是一個充滿巨大爭議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魏建從這里走進更為廣博的文學和文化世界,不斷拓展著他的學術天地。            

    豐贍其學 必有高致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學風濃厚人才輩出的時候。識人如錢理群、王富仁等前輩大家,曾私下評價當時的現代文學研究新秀,認為有四個人最具學術前途,魏建即是其中之一?,F在看來,這些大學者不但學養精深,而且目光卓具。魏建沒有因此而自命不凡,而是腳踏實地攻克著一個又一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難題,發表了一大批具有學術前沿性和學術引領性的學術論著,從一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年輕學者,變成一個有國際影響的學術領軍人才。            

    2001 年 3 月,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準為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而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的組建工作是 1999 年開始的,魏建作為籌備組的第一人為這個重點基地落戶山師立下汗馬功勞,而且既不為名也不為利。當申報工作大有希望的時候,他推薦當時齊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王志民來山師擔任研究中心主任,自己則重新回歸現當代文學領域。但這幾年,成為他“治學中極為關鍵的時期”。            

    “古人治學從來就分兩大派別:‘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多以‘六經注我’為主。”魏建表示,“相比之下,治古典的學者特別注重文獻與史料。”與“古”字號研究者的長時間合作極大地影響了魏建,更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式。“我開始反思自身學科,只會‘六經注我’,不肯‘我注六經’。而做學問,必須兩者兼而有之。”            

    在建校60周年慶典大會上代表教師發言       

    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講學      

    魏建開始轉向文獻史料的研究,嘗試“我注六經”之時,恰好 1978 年開始編纂的《郭沫若全集》在 2002 年宣布竣工。魏建發現,這一“全集”并不全,其中,“文學編”的作品遺漏特別突出,魏建決定著手彌補這一缺憾。此后的幾年時間,魏建在上海、北京、四川等地來回奔走,翻閱舊報刊、舊書籍,在報山書海里尋找郭沫若的佚作和相關文獻史料。而后對搜集到的佚作進行核查、考訂、辨析和整理。到 2007 年,就已經搜集整理出《郭沫若全集》遺漏的文學作品1600余篇,2012 年,他主持的《郭沫若文學佚作大系》完成,這是郭沫若研究領域第一個獲得國家社科基金支持的項目,結項時被評為優秀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08 年,魏建當選為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2009 年,魏建接到第一次世界郭沫若學術大會的邀請,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席會議。在會上,他發表的學術論文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大會為其頒發了“杰出研究獎”,并當選為新成立的國際郭沫若學會執行會長。2010 年,第二屆國際郭沫若學術大會落戶山師,魏建成為會議的主要召集人和主持者。2012 年 6 月,遠東文學研究第五屆國際學術論壇在俄羅斯圣彼得堡隆重召開,來自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10 位與會學者中,不乏享譽世界的學界名流。會上,魏建成為唯一的外方主題報告人,這是對一名學者的最高禮遇,而且也因為他的報告,中文成為這次論壇的工作語言。同時,這也成為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國際化的重要標志。            

    魏建和他帶領的學科團隊完成了三種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書寫的新探索。一是教材型《中國現代文學新編》(國家精品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求真的基礎上追求教學的實用性;二是學術型《現代中國文學通鑒》(人民出版社出版,獲教育部二等獎、省一等獎),在求真的基礎上追求歷史時空的相對完整性;三是大型學術叢書《20世紀中國文學主流》(人民出版社陸續出版),探索文學史的另一種做法:先從文獻史料入手,再做理論建構,已引起學界矚目。他的成果獲得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省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 18 項。 

    近年來,魏建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他應邀到北大、清華等名校做專題學術講座,還應邀到五大洲的 20 多所海外名校講學。            

    性情其人 為真名師

    魏建是個極具人格魅力的學者,日常生活中的他,動靜間都引人注目。在路上,他戴呢帽、穿風衣,風風火火,大步鏗鏘,常常是山師校園的一道風景。在講臺上,他一個人一臺戲,進出于教師、作家、人物等多個角色,他旁征博引,他縱橫古今,他與作家披肝瀝膽,他與人物惺惺相惜,他講,他思,講思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光芒四射這個詞來形容魏建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在朋友宴游時,他是所有目光的焦點。在書齋里,他深邃,他謹嚴,他言不茍出,他沉醉,他物我兩忘,如月懸靜夜。            

    作為一個人文學者,魏建的生命有一種極致飛揚的精彩。而這種飛揚,來自他學識豐瞻、博識人性人情之后的通脫與率真。            

    也正因為此,他的課堂才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和培育品格之所,師生之間能真正形成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感染力非凡,幾乎每一堂課,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報以熱烈的掌聲。院外、甚至校外人士慕名而來, “蹭課”已是常態。還有從市里趕幾十公里路程到長清聽課的學生,只為親眼目睹名師風采。他培養的很多學生 , 如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棟梁。他先后當選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山東省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名師等。            

    “剛踏進這個學校開始,師哥師姐告訴我說,魏建老師很厲害,我不明白這個‘很厲害’是怎樣的,可我從他們驕傲與崇敬的神情中找到了令我心動的東西?!?           

    “魏建老師總是用最樸實的話,告訴我們深刻的哲理,老師不拘泥于課堂,總是深入淺出,讓我們終生受益?!?nbsp;

    “除去必修課,只要是限選課或者選修課,全班同學幾乎都會選魏建老師的課,因為大家都為魏建老師的淵博學識折服,更被他的課堂教學效果所吸引。”            

    以上是在校學生們的評語,這是對一個教師最好的褒獎。而魏建為師最讓學生感佩的是,他既嚴格要求學生,又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價值感。而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他指導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屢屢被評為優秀論文,學生真正做到了不用揚鞭自奮蹄。            

    魏建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學養品格方面,在生活方面,他也堪為良師。            

    中國文人一向講求生活的藝術,知、情、趣合一,治學的同時也治人生,治性情,學術和生命互相滋養,共得榮華。當代學人卻大多生活興味寡淡。魏建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打得一手好橋牌,還是知名的撲克牌收藏家,家里除書房之外,要專辟一室,擺放他幾十年收藏的佳品,逢有客至,輒為之導賞,照例是手舞足蹈。晚明學人張岱說過,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這句話放在魏建身上,極其恰當。            

    過去我們常用蠟燭來比喻教師,這種比喻,讓人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一種悲壯的犧牲,一種生命光華漸次損耗的犧牲。而魏建這位教學名師,卻讓我們看到,教師這個職業可以讓一個人的生命如此充盈,如此華彩。            

    從 1978 年進入大學讀書,到 2016 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作為一個博學廣識又通脫率真的人,魏建的這條路走得穩健踏實而又激情飛揚。他用自身的精彩讓人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他沒有辜負進入學界之初前輩學者對他的評價和期望,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學者生涯中,在教師這個職業上,魏建是一個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不倦求索者。他領銜的山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已經被評為山東省一流學科,正向國家一流學科邁進……( 未署名照片由被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 《山東畫報》2016年第23期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