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新: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綻放學術人生
作者:山東畫報 張媛媛 王立群 發表日期:2016年10月17日 16:34 點擊:[]
張文新: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綻放學術人生
ZHANG Wenxin and Academic Study in Psychology
文 / 張媛媛 王立群
張文新,不僅是山東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山師”)的副校長,還是山師的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繁忙的工作,沒有阻止他科研的腳步,他常常是出了辦公室就走進心理學實驗室。30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邂逅,讓他與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他開始了心理學研究,從心理學領域的初學者,到心理學博士,再到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就。
書店偶遇啟蒙業師 開啟學術人生篇章
上世紀 80 年代初,剛滿 20 歲的張文新在家鄉青州的一所中學做老師。周末時候,他喜歡去縣城里的書店看書。在常去的一家書店里,他遇到自己的心理學啟蒙老師——劉述均先生。
劉述均,1944 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心理學系,師從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潘菽先生。因為戰亂和社會動亂,劉先生受盡了磨難,從金陵女子學院流落到日照五蓮的一所中學當英語老師。退休后,他回到青州養老。改革開放后,科學發展迎來了春天,年逾七旬的先生重新開始他正常的學術生活,開始著書立說。
因為常在書店相遇,劉述均先生主動詢問張文新是否愿意學習心理學。此時的張文新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劉先生勸說并希望張文新考慮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自此以后,張文新每周都去劉述均先生家上課。這種一對一的師徒交流期間,張文新讀了許多國內外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在劉先生的指導下,張文新從接觸心理學之始就表現出了對心理學研究的獨特悟性,開始走上心理學研究的道路。
上世紀 80 年代末,張文新考取了山東師范大學的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后來,他又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博士畢業伊始,張文新就在發展心理學界迅速成為新秀翹楚。
歷時九年追蹤兒童心理發展 填補我國發展心理學領域空白
多年來,張文新一直致力于發展心理研究,在兒童青少年問題行為與社會行為的發展、青少年的心理社會發展、發展行為遺傳學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特別是基于我國一直沒有兒童青少年階段長期縱向發展基礎數據的現狀,2006 年起張文新帶領他的團隊,開始對 2000 多名三年級小學生進行為期 9 年的追蹤研究。他們每年進行一次追蹤測量和收集數據,獲得這批學生從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這一階段的學業適應、家庭與同伴關系、社會行為、情緒與行為適應等重要發展發展指標與發展背景方面的大量數據資料。
這項研究被稱為“中國兒童青少年縱向研究(LSCCA)項目”,是目前為止我國規模最大、追蹤時間跨度最長的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縱向研究,填補了我國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的空白,在國際上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國際上將父母的教養方式(parentingstyle)分為權威型(高要求、高反應)、專制型(高要求、低反應)、溺愛型(低要求、高反應)、忽視型(低要求、低反應)四種類型。根據九年的追蹤研究數據,張文新及他的團隊發現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亞類型“嚴慈型”,這類父母對孩子既嚴厲又慈愛,同時具有高溫情、高監控和嚴厲的教養特征。除此之外,他們還采用個體中心的分析策略,描述和揭示了兒童青少年內化外問題行為、攻擊與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可遵循的、有區別的亞組發展模式,揭示了我國兒童青少年與西方文化中兒童青少年發展的相同與差異,為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創新做出了貢獻。也是在這個項目中,張文新教授在國內較早地開始了對心理發展的分子遺傳學領域的研究,考察和揭示遺傳基因與重要環境因素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方面的動態交互作用。
目前,這個歷時九年的項目基本完結,但還有很多數據分析和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總結,研究成果將會慢慢通過各種專業期刊和大家見面。張文新堅信:好的項目能帶出好的人才。這個影響力空前的項目讓他的學生在 33 歲時,就成為了正教授。
張文新手里的項目和課題總是一個接一個。最近兩年,他忙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小學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與表現水平”研究,預計 2017 年初完成并向教育部提交研究報告。
校園精耕數十載 研究成果閃耀光彩
從山師畢業到留校執教,張文新的每一步發展都與母校息息相關。
1999 年,他成為教授;2000 年,他成為博士生導師;2002 年,他帶領團隊拿下了心理學的博士點;2005 年,他成為首批“泰山學者”;2006 年,他帶領團隊組建了全國第四個、地方院校第一個心理學院;2011 年,他帶領心理學團隊拿到了心理學的博士一級學科授權。他讓山師的心理學從一窮二白走向了大放異彩,從最初只有幾名教師的心理學系,到現在人才濟濟、師資隊伍強大的心理學院,教師除兩人外均具有博士學位,而且很多教師具備海外背景。山師的心理學正在與國際接軌,走向更大更廣的舞臺。
2016 年是山師心理學院建院十周年。十年一個里程,回首過往的十年,張文新說:“心理學院這十年過得比較‘踏實’,學風正,大家都在本分地做學術。”關于下一個十年,張文新有一個宏觀的展望,他希望山師的心理學服務國家建設和服務山東地方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他企盼山師的心理學提升創新能力,在國際上有更強的聲音;他的目標是在山師心理學院培養中國一流的心理學畢業生。
師者和管理者 他執著于求真、務實的學術風范沒變
從 2011 年 11 月起,張文新就任山東師范大學副校長。作為副校長,他認為,管理重在服務與協調。在他看來,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二者之間雖然存在沖突,但也存在相互關聯。做教師和學術研究的他,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與他們的科研,了解他們的需求。因為有切身的體會,擁有“張副校長”身份的他,在行政管理中很容易找到角色方向。行政管理關鍵在于制定好規則,大學管理的應有之義就是遵循大學的辦學規律。
一邊是不可松懈的學校管理工作,一邊是還未完結的科研項目,張文新只有拿出別人休息娛樂的時間,潛心工作與科研。面對繁重的工作,他沒有抱怨,反倒這樣調侃:“我雖然缺少了休閑娛樂,但也沒有亂七八糟的瑣事,少了份通常意義上的煩惱?!彼迅嗟臅r間都花費在了工作與科研上,用他的話說“我的生活很簡單”。
生活簡單的張校長,卻有著不“簡單”的成就。他在 Child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心理學報》等刊物發表 SSCI、SCI、CSSCI 論文 130 余篇,出版專著 7 部;研究成果曾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兩項,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五項。到目前為止,他已培養10屆博士生和15屆碩士生,其中外籍博士和碩士各 1 名。2008、2011 年連續兩屆入選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再多的榮譽與光環也無法改變他內心的執著,他始終堅持學術研究要求真、務實。這些年,他做了眾多研究,在大量的數據中謹慎認真地探索,只為出最真實的成果,為國家、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未署名圖片由被采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山東畫報》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