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魯國堯教授:艱難的歷程—中國人認識自己語音的千年史
作者:文學院 楊麗琨 張雨婷 李慧 張佳惠 發表日期:2020年11月03日 13:32 點擊:[]
10月28日上午,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魯國堯教授應邀作題為“艱難的歷程:中國人認識自己語音的千年史”主題講座。講座在教學三樓3141會議室舉行,由文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王兆鵬主持,文學院部分教師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共同聆聽,并展開了積極交流與互動。
魯國堯首先結合自身知學、志學、治學的人生經歷提出治學三要:堅實、會通、創新。接下來,魯國堯對中國人認識漢語語音結構的千年歷程做了梳理。魯國堯指出語音易消逝、難保存的特點加大了語音研究的難度并介紹了整音注音法和拆音注音法。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古代中國人對漢語中韻的認識,指出“需要是發明之母”,中國最發達的文學作品是詩,詩必有韻,詩歌創作的需要使人們越發重視“韻”。魯國堯總結出古代中國人認識音節三要素的三大步:韻最早,調居中,聲最遲。其中漢語的韻母學說、聲調學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漢語的聲母學說受梵語語音學的影響。最后,魯國堯指出,切韻圖(《韻鏡》《七音略》)標志中國人對自己語音結構認識的成熟,這種矩形網狀結構的切韻圖,聲、韻、調安排秩然有序,嚴格地體現了音位學的原則。
最后,魯教授對現場老師、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為在座師生帶來學術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