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廖可斌教授:從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看中國古代文學的民族傳統特征
作者:齊魯文化研究院 潘磊 發表日期:2023年03月22日 08:59 點擊:[]
3月20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和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社科大講壇1276期暨齊魯文化論壇117期在千佛山校區逸夫樓報告廳舉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基地學術委員廖可斌先生應邀作題為“從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看中國古代文學的民族傳統特征”的學術報告。報告由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呂文明教授主持。齊魯文化研究院師生和千佛山校區其他院系部分學生共同聆聽了講座。
廖可斌以反思近百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發展為切入點,指出“五四”以來學界主要用西方文學觀念來觀察中國文學,以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四分法剖析中國古代文學,強調文學本質指向虛構性和情感性。他提出既要反思和重新清理以往學術成果,同時警惕不要走向全盤否定的另一面。廖可斌勉勵大家做學術研究不要隨波逐流,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學術價值觀,即“研究什么”與“怎么研究”。接著,廖可斌總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一是文人身份不同于西方純粹的“文學家”,而是往往集政治家、文學家等多重身份于一體,由此強調立功立德立言、齊家治國平天下;二是文人哲學觀念中辯證思維高度發達,但邏輯思維能力不足;三是對文學形式和體裁的不斷探索。與此相應地,中國古代文學的民族傳統特征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現實主義傳統,強調“文以載道”,文學是實現政治理想的媒介,這與西方文學傳統尤為不同,但由此也造成創作中想象力的匱乏;二是生活倫理傳統,強調對“善”與“美”的呈現,但也由此造成中國文學對人性和人與人的關系等方面的展示不夠真實和深刻;三是美文創作傳統,士大夫階層的雅文學始終占據古代文學發展的主流地位,同時造成文學創作過分追求形式主義和形式美,影響了文學創作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