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張曼教授:翻譯文學:中外文學研究新話語
作者:外國語學院 顏紅 蔡姍姍 發表日期:2021年07月04日 10:34 點擊:[]
6月29日下午,外國語學院與社會科學處聯合舉辦的社科大講壇第1177期講座于長清湖校區文淵樓A區313會議室開講。本次講壇特邀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比較文學》雜志副編審張曼教授擔任主講,作了題為“翻譯文學:中外文學研究新話語”的講座。講座由外國語學院院長王卓主持,學院部分老師和研究生共同聆聽了本次講座。
首先,張曼介紹了翻譯文學的歸屬問題。她談到對翻譯文學歸屬的大討論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49年之前,第二次是1980年代,第三次是1990年代至今。隨后,她向大家梳理了1949年到1980年代的文學史沒有列入翻譯文學的著作,1980年代論及翻譯文學的部分論文以及1990年代及之后的文學史列入翻譯文學的著作。經過詳細地梳理,張曼總結出了四種翻譯文學歸屬說:外國文學說、中國文學一部分說、雙重國籍說、三角關系說、三者并立說。然后,張曼闡述了翻譯文學的翻譯性與中外文學關系新話語這一話題并指出文學的多種影響。她談到影響是中外文學關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媒介,而影響的媒介則是譯本。談及翻譯性,張曼認為翻譯性是譯入國文學系統意義上的,是譯入語思想、思維和觀念意義上的,而不只是信息傳遞意義上的。之后,張曼對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進行了思考與反思。她談到中國文學走出去是社會學話語,中外文學關系是對話話語。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中國文學走出去是如何在譯入語文化中建構原語文化的話語,而中外文學關系是如何在兩種文化間平等對話的話語。在如何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方面,張曼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對其“學術話語”建設;二是在單元層次的基礎之上,從體系層次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話語建設和傳播;三是強調文化的共通性,降低意識形態色彩。
講座結束后,張曼與與會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就文學作品如何選擇譯本、翻譯文學的歸屬問題以及對翻譯文學的展望等方面進行了交流。
張曼,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比較文學》雜志副編審。研究興趣為翻譯文學,比較文學。出版專著《老舍翻譯文學研究》(2016)、《老舍中外文學關系研究》(2018)等,譯著《解析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