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關根謙教授:村上春樹與中國
作者:外國語學院 李光貞 發表日期:2021年06月08日 15:45 點擊:[]
6月1日,日本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關根謙教授做客我校第1154期社科大講壇,在線上舉辦了“村上春樹與中國”講座。日語系全體師生以及來自校內外的師生近140人聆聽了講座。本次講座由我校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光貞教授主持,山東大學莫言與國際文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博士生導師叢新強教授進行了點評。此次講座也是日語系承擔的歐亞財團系列講座之一。
講座伊始,關根謙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基本情況,并播放了有關村上春樹的音頻資料和介紹影像。他指出,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村上春樹作品小說,其中的故事大多具有復雜性,但文風卻是平實易懂,故事中包含的比喻中有高妙的隱喻和部分激進的暗喻等寫作特點,并以具體的文本為例,對其文學特點展開分析。關根謙還介紹了村上春樹關于“死亡”和“記憶”的描寫手法,其千姿百態而細致入微的比喻描寫給人以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隨后,關根謙還為大家介紹了村上春樹與中國和魯迅作品的關聯性以及其文學中所受到影響的具體表現。關根謙指出,“《野草》中“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一句話對《且聽風吟》這一整部作品的形成有著重大意義”;而在《去往中國的小船》等作品中,村上春樹對一些小故事和中國意象的描寫,與魯迅的《藤野先生》等作品中的描寫有高度相似性。因為在村上春樹眼中,“‘中國’不是想寫而刻意去想象,‘中國’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符號’”。最后,關根謙以批判的眼光分析了村上春樹的戰爭觀,他指出,村上春樹文學中表達出的默許自己祖先做法的態度,也成為村上春樹最具有爭議的話題之一。
關根謙,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慶應義塾大學大學校長上級顧問(主管/中國交流)、《三田文學》副理事長、翻譯家,中國文學學者,文藝家。研究領域為中國戰時媒體與文學,尤其是南京重慶等城市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