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煒教授作 “后人類時代的挑戰與未來”報告
作者:高藝佳 邢書鈞 發表日期:2018年11月01日 13:15 點擊:[]
10月30號下午,文學院于千佛山校區教學三樓3153報告廳舉辦“后人類時代的挑戰與未來”報告。本次報告會邀請到美國衛斯理學院中國當代文學領域和比較文學領域著名學者、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聯席研究院宋明煒教授主講,由副院長張麗軍主持。文學院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及數名教師一同感受這場科幻文學的盛宴。
宋明煒從知名科幻小說《三體》講起,談論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史,既引起在場觀眾的興趣,又點燃了現場氛圍。講座以“后人類時代”為主題,從“科幻文學發展歷程”“科幻文學的方法論”兩個大部分進行講述。宋明煒認為“科幻作家描述看不見的真實與未來”。他提出科幻小說首先是文學,是“科”,其次才是“幻”的看法,得到了在場師生的認同。接著,宋明煒從當今中國科幻文學的新浪潮開始講起,追根溯源,講述梁啟超從政治角度引進科幻到晚清、五四時期的早期科學與人們對其的傲慢與偏見,再到《三體》的大火,將中國科幻的歷程生動的呈現給在場同學,進而提出虛構與寫實的對比,引發對寫實生命力的深刻探討。在“方法論”方面,宋明煒講述“無形的詩學”,提出人們需要跳出天井,要用宏大的科幻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看待世界,將講座推向高潮。對于“新人類革命”,宋明煒著重講述“后人類時代”。宋明煒向同學們解釋道,后人類即為擴大的人類,并從技術奇點、經濟奇點、制度變遷三個方面開始論述因技術拐點而造成的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成為社會勞動力的社會現象。并且以外國科幻電影系列作品,以及各國知名科幻小說家的作品特點從各個方面講述民族差異和人們的思想恐懼。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對于科幻與后人類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踴躍提問。其中對于同學提出的“科幻文學的科幻性與文學性”問題,宋明煒指出要從科幻到文學,而科幻作品大多具有前瞻性,和先鋒性,科幻文學要首先是文學,再保證科幻。宋明煒以陳冠中“后人類時代既是挑戰又是常態”為結尾,希望同學們可以一切取決于自身,跳出思維固態。講座最后由張麗軍作總結發言,他與在場師生分享了這場具有科學性,前沿性,藝術性的報告會給他帶來的對于文學研究的理解與體會,提出對于文學研究要保持平等的心,而不是偏見的看法,希望同學們要把看不見的東西看得見,要用國際視野看待問題。
本次報告會的舉辦對文學院學子的探索學習與視野開拓產生了積極作用,既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看待科幻文學作品,又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加深學生對于當下和未來的思考。同時,推動文學院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學院對文學作品領域的研究,對文學院提高文化底蘊和綜合實力有著重大影響。